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90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澎湖廟會-小法團[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11-16 23:41:4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壹、前言
    「門迎春夏秋冬福,戶納東西南北財」,從這一副通俗的對聯,我們已可體會到祈求的方向。人生能平平安安,萬事如意,將是何等的福氣;四面八方的錢財能賺到也是求之不得的快事,尤其是工商社會,大家熙熙攘攘為的是什麼?真是不言而喻了!

    往昔農業社會努力工作,盼望春耕、夏長、秋收、冬藏,四時無災,八節有慶。一般居家者求「財子壽」;讀書人希望能中舉求得「福祿壽」,這些觀念已繪成圖畫掛在廳堂變成每日企求的圖騰。

    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事與願違,而對生、老、病、死的恐懼,如何逢凶化吉?社會雖幸福美滿,終亦無法達成,自己能力也操縱不了,最後只有向大自然造物主──神祗求助了!故宗教和巫術
與人類同在,信與不信隨你。

    澎湖植根開墾,可說是跟明末鄭氏渡海而來的閩南人最為大宗。飄洋過海,落地生根,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必定要胼手胝足辛苦萬端才能建立起家園。渡過大海茫茫的危險,還有墾荒水土不服,隨時生病的危機,唯有求助於家鄉的神明和自家的祖宗保佑了。因此,澎湖各鄉村的宮廟特別多,祭祀成為生活不可少的活動。

    竭盡所能把廟宇蓋得金碧輝煌,仿照皇宮的雕樑畫棟,供奉神聖都是某某大帝、某某王爺。威靈顯赫,不可侵犯,無上權威的神權崇拜。地方上的公眾廟宇,都會敦請有法力的「法師」(或稱「福官」)作廟會活動的規畫與表演,最高主掌其事者稱「法師長」或「福官頭」、「壇頭」。

    中國傳統從殷商以來甲骨文就有巫、卜、祝、史等這一類的記載,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激發本土道教之產生,而後民間信仰則綜合了儒、釋、道之大成,在廟宇供奉是泛神的居多,因而民間信仰相當龐雜,有的是有史承可尋的,有的是口語相傳的,有的只是附會的,反正抱著的是一種拜神如神在,多拜多庇佑,禮多人不怪的心情。

    但澎湖的民間信仰有他的特色,就是「福官」這一法門,各村里公眾廟宇名稱以宮多於廟,主神誕辰要「請壇」、「犒軍」、「繞境」、「獻敬」、「抄營結界」、「造橋過限」等活動,平時要接受民眾「問神」或者是「作法」,乃至「起土」、「真煞」、「安厝」......等等,隨時會有替人洗淨畫符等工作。有採「乩童」的宮廟「小法」更是必不可少。視廟宇的需要,每過幾年就要點來六至八名兒童,來到廟宇學當福官,叫著「學小法」,學法過程是很嚴肅的。從「點小法」開始學習順練,到學成「出抄」,視集訓的時間鬆緊不同,短也要三個月,長可能一年半載,如再作「坐禁」完整修習為時會更長。

    澎湖福官派別約略有「普唵派」與「閭山派」,而當今普唵派最為普及。筆者從小有機緣參與學小法,而後對宗教都很有興趣,從資料收集與研讀,因發現當澎潮廟宇對「普唵教主」的說法各有不同,於是乎想擬出本文向法界先進請教,同時追隨學者專家對本土文化研究多作學習,而提出淺見來作探討或者對台灣史研究也有助益。

    筆者認為普唵派所供奉的祖師是佛教禪宗臨濟法系的第十三代普菴印肅禪師,論證的資料分為:佛教普菴禪師傳的歷史,金門與台南有關普庵祖師神像的造型,澎湖普唵教主的神咒、符令、指法。最後結合,綜合以上資料的印證再作說明,並付錄澎湖現在有關普唵祖師的傳記。

    普菴、普庵、普安等,其中「菴」字不同,形而同音,所指的是同一人。民間信仰,以訛傳訛,尤其「畫符」,魯魚亥豕,每每不在話下。傳說中牽強附會,有一點史實,經過長時代的相傳,尤其「祕密傳法」之類,夾雜口傳,會愈滾愈多,不同時空邏輯推理,也是特質。但這些資料彙集,加以排比分析,乃有助於研究民間信仰的包容性,也豐富了民俗多采多姿的可貴所在。如作純學術深討時,能力以理清,亦不困難。


貳、佛教普菴禪師傳的歷史

 


    有關普菴印肅禪師的史料,很據望月《佛教大辭典》(註1) 收錄的就有下列文獻:〈普菴印肅禪師語錄序〉,《天如惟則禪師語錄》第六、第八,《佛祖歷代通載》第三十、第三十六,《釋氏稽古略》第四,《歷代中纂左編》第一百三十八,《釋鑑稽古略續集》第一,《佛祖綱目》第三十八,《續燈存稿》第十補遺,《五燈會元續略》第二上,《五燈嚴統》第二十,《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第四,《諸堂安像記》,《禪林象器箋,靈像門》等。

    當今,王徵士、周勳男主編《普庵禪師全集》(註2) ,以卍字《續藏經》所收錄之三卷《普庵語錄》為主,並有〈普庵咒古琴譜〉以及佚名的〈普庵禪師靈驗記〉,加以標點,方便閱讀。

    綜合以上史料,有關普菴禪師的生平介紹,大體可敘述如下:

    禪師諱印肅,號普菴,生於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11月27日,袁州之宣春人(江西省袁州府),姓余氏。南宋紹興 4年(1134) 8月,年21依壽隆院賢公出家。紹興11年落髮,翌年 5月受戒於袁州開元寺。師容貌魁奇,智性巧慧,深為賢公器重,勉讀《法華經》即紹興13年入湖湘遊,謁訪溈山牧庵法忠禪師,得其開示有省,後又回壽隆院。紹興23年,師年29使牒請主慈化寺。師常布衾紙衣,脅不沾席,禪定之餘,有一日誦《華嚴經》至「達本情忘,知心體合」豁然大悟。自此之後,四方來訪者問答示眾偈語廣被,徵詰笑喝書頌不一而足,廣津染,崇塔廟,禦災擔患,天動物與,雖鬼神莫測其變,符頌藥水,驗世非一。孝宗乾道 2年正月營造梵宇, 4年12月落成,明年即孝宗乾道 5年(1169) 7月21日,沐浴書偈,跏趺宗寂,年55。敕封普菴寂感妙濟真覺昭貺禪師謚號。

    後世,元代成宗大德 4年(1300)重謚大德慧慶,明代成祖永樂18年(1420)加謚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因普菴禪師生前消災除病靈驗膾炙人口,演成元明清以來,從官方到民間都紛紛塑造普菴像供奉。例如元代仁宗延祐初年,吳郡姑蘇城西建慧慶寺,寺後普光明殿就安造普菴像。地緣關係,大致江南尤其是江西福建一帶有普菴禪師的信仰,相傳江海船舶供奉普菴可免災厄,傳到日本臨濟宗佛殿背後亦安普菴禪師牌位云云。

    由於普菴禪師在明代特受皇帝加封,御製實錄,佛門編著稽古略,帶動歷史傳承,自然鼓舞起民間信仰。如《續藏經》,第 120 冊(註3) 記載:皇明成祖永樂18年12月封普菴師制曰:

      「惟普菴禪師,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誓覺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亭澤均沾;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眷此弘彰於靈化,式宜薦錫於名稱。今特加封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

    普菴禪師不但本著大慈大悲,廣渡眾生,深為四眾欽仰,這時到了明代的普菴禪師,經皇帝這一稱讚,既成觀音菩薩化身,又是具有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民間應和者愈來愈多。明初,成祖御製〈普菴實錄序〉,視普菴行同如佛在世,能禦災捍患,拯危濟急,無怪乎民間會供奉他當護身主神。這是皇權時代,上承下效,很自然的發展。

    同《續藏經》,第 120冊載,明成祖永樂21年 4月,御製〈普菴至善強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實錄序〉:

      「......近代以來,有能具真如之體,契大慈之心,弘道深法,濟物度人,使諸有情,均沾利益,功德昭著,不惟見諸當時,而且傳諸來世,若普菴至善弘仁圓通智慧寂感妙應慈濟真覺昭貺慧慶護國宣教大德菩薩,是已。惟菩薩慧性圓通,根器宏厚,紹臨濟之法緒,領牧菴之宗旨。峻梭玄辯,妙契華嚴。具有禱求者,隨所願欲,悉皆感孚。以故,四眾傾仰,如佛在世。」

      「行業彌高,靈響益著。禦災捍患,拯危濟急。化人為善,而積其善因;戒人為惡,而脫其惡趣。」

    宋代是農業社會登峰造極的時代,南宋以來,江南人文薈萃,江南與福建人才輩出,兩地比鄰,在宗教方面,禪宗成行,道教在決西興起,兩地自有其親密關係。倒了元代,乃儒釋道混合的時代,宗教儀式相互學習不在話下。尤其是民間信仰,以靈驗為祈求重心,靈符、神咒成為作法工具。明代皇帝對普菴禪師加封,尤其是普菴的靈驗有求必應之說,更促進民間附和成為崇拜的偶像。


參、金門與臺南有關普庵祖師的造型

 


(一)金門
    宋代徽、欽二帝被擄北去,中原淪入金人鐵蹄,宋室南渡江南杭州,中原漢人大舉南下,移居金門增多,更帶動此地開發。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朱熹到金門辦學,今勿浯江書院朱子祠,清初所設,深受後人祭拜(註4)。

    現存後浦的靈濟寺(俗名觀音亭)建於宋末。民間信仰所建的宮、殿、廟、祠等林立,神祗亦眾多,諸如:普庵公 (有者認為是清水祖師,或稱黑面祖師)(註5),但見及金門的普庵公臉色不是黑色反而是紅色,頭冠書佛字猶如地藏菩薩模樣,但與澎湖的清水祖師傳說有所出入(註6)。

    金門普庵祖師信仰,起源史料未見於文字。筆者作田野調查,請教當地耆老,得到的口述約略如下:
    1.前埔,現僅有15戶住家,是沿襲早已廢鄉的地方輾轉而來的,現有一所「清秀山宮」,堂殿正中只供普庵佛祖。右旁又有一小尊同一模樣的普庵塑像,以替代原被會山寺請走的那一尊 。每年11月27日誕辰有建醮慶典,這裡是金門現存最古老的普庵祖師信仰的地方,誕辰日也與史籍相同。但現也供金門最普遍信仰的蘇府王爺等神
祗。

    2.陽宅,「會山寺」,正殿只供一尊普庵祖師塑像。兩脅有兩佛童(1991,農曆正月 6日新雕);右脅佛童左手拿缽(或火令)右手執劍;左脅佛裡古手執法繩左手拿令牌,其中缽與法繩都是當今「法師」作法的法器。據說原舊有的兩脅佛裡皆赤腳不穿鞋,右者執土球,左者執色牌。

    殿前案卓供奉一尊普庵祖師,就是從前埔清秀山宮,投一百次筊請來的。這是一尊很標準的禪僧塑像,光頭,身指袈裟,跏趺而座,手執拂塵,芒鞋放在座下。由於請來開眼日是 7月21日,所以每年建醮日以此日為主。

    會山寺,雖然以「寺」為名,也供觀音菩薩,但案桌上也供蘇府王爺、金府王爺,太子爺等神祗,並且現在有蘇府王爺採用的乩童。但沒有常住法師,據說每年建醮要到鎮上請法師來作醮。

    3.後沙,鎮南宮,供魏府將軍等諸多神像,並供奉普庵祖師塑像。詢問廟祝也不知來歷,僅以普庵祖師靈感,又是許氏恩人,而加以供奉。
    普庵祖師,頭戴佛冠,並有頭巾,身指袈裟,跏趺座,右手執拂塵,芒鞋放在座下。

    4.南門,許氏家廟,龕前案桌右上供一尊普庵祖師,這完全是傳說中普庵祖師是許氏祖先恩人而供奉。塑像頭戴佛冠,身披袈裟,右手結三山印,左手拿念珠,跏趺而座,芒鞋放在座下。

 


    從以上資料,大體可了解金門現存普庵祖師信仰的概況:
    信仰
    1.驅邪、鎮妖、治鬼,屬於心靈安全之需要。當今,會山寺與鎮南宮都有普庵祖師法力無邊之傳說,仍繪影繪聲可說出普庵佛祖的威力來。

    2.救命恩人,感恩的供奉。許氏家廟中會供奉普庵公,據傳說昔日許氏祖先曾遭抄家滅族之危,而遺化成六字姓 (姜、呂、紀、盧、高、謝) 把普庵公分成六份,每一化字姓,各執一塊,他日重圓,結合成一尊普庵公,可證明彼此乃許氏人也,因而化此一浩劫。所以,許氏宗詞以恩人供奉,或許是烈山五姓宗親(呂、盧、高、紀、姜)與昭倫宗親(淡、譚、謝、許)另一傳說的附和也未可知,尚存疑待考。

 


歷史傳承
    1.先民開拓,先從海岸而逐漸往山區發展,前浦清秀山宮的傳承可資說明。從大陸到金門島,原先攜來的家鄉神祗都是為了保佑平安。清水山宮的普庵祖師信仰,從廢鄉傳承下來,仍保有農曆11月27日誕辰慶典,可說相當的淵源。

    2.傳播衍派,如陽宅會山寺從前浦清秀山宮請來一尊普庵祖師供奉,所以兩地塑像造型完全一樣,屬於光頭僧人的造型。而後沙鎮南宮與南門許氏家廟,所供奉的普庵祖師,是頭戴佛冠的造型,但也有小異之處,前者有頭巾後者沒有,手勢也不同。這可說明造型會因時代不同,想像判斷也會改變,同時慶典日子也會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信仰轉化
    1.時間因素:漫長歲月衝擊下,信仰形式會改變。普庵禪師乃一高僧,應屬於純佛教信仰。時到今日,金門幾處宮、寺與廟有普庵塑像,已混合供奉多尊神祗,尤其必有蘇府千歲王爺。

    2.乩童與小法已分開:目前金門宮廟採乩童自己起壇,不用小法請壇;而法師成為專門行業,如替人建醮賺錢。這與澎湖目前乩裡與小法搭配有所不同,請見第三節敘述。這種轉變可就時空、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去作分析。

(二)臺南
    早在明末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為反清復明(註7) ,尋覓臺澎為基地,驅逐荷蘭人盤據的臺南堡壘。故臺南沿岸鹿耳門,早年閩南人跟隨鄭氏來此墾荒者,落根之後自然會塑造故鄉神明加以供奉,一是祈求庇佑,一是以質懷古。

    現在臺南鹿耳門聖母廟與天后宮都有「法師」(紅頭),其穿著與佩帶法器與澎湖的法師相似,他常住在裡面,替人消災解厄,宮廟並建「平安橋」讓信徒過橋保平安。這些活動,都是拜普庵祖師信仰的一部份,可尋找出一脈相承的淵源。

    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左邊供普庵祖師,有二尊:古塑者型同金門普庵祖師造型,身披袈沙,結跏趺座,不見芒鞋,但右手的己指與尾指並無申直結三山印,左手也無拿念珠,本光頭,今已加冠,成鎮殿寶;新塑者高大,兩手結三山指印,提一串念珠,光頭,披袈裟,結跏趺而坐,芒鞋放在座下。

    臺南土城鹿耳門聖母廟的普庵祖師傳如下:
      普庵祖師台灣民間或稱『普庵真人』,係臨濟宗十二世之孫牧庵忠禪師之法嗣,名印肅,號普庵。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11月27日,南宋孝宗朝道五年〔1169〕 7月21日,享年55歲。
      祖師在世時,於江西省袁州府之南泉山宣揚引法,設置道場以濟世度人;圓寂之後,凡誠心祈禱之信眾,亦常有感應,因此服膺者眾。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之號,是以又有『慧慶禪師』之尊稱。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9〕 ,江西省南康府之沙門宗□,於江蘇省吳縣西南方姑蘇城西五里許處創建『慧慶禪寺』,並築無量壽閣,閣後作『普光明殿』,安奉普庵祖師之像,供信徒禮拜。此後,一般佛寺後殿多配以普庵祖師,以為奉祀」。

    以上這一段傳記,符合一般史科記載(註8) ,普庵禪師係臨濟法系牧庵忠禪師之法嗣,算是第13代了。故傳承清楚,所塑神像直有其人。


 


伍、結語
    民間生活,能平平安安,就心滿意止了。在古老的農村社會,大家有安土重遷的想法,至於遠走他鄉去謀生,都是不得已的事。明鄭之後,大量大陸人到台澎來開墾,離鄉背井,往往會把故鄉家中的祖先,廟宇的神祗,分靈過來加以膜拜。祈求航海平安,開山順利,水土服合,五穀豐收,六畜繁殖。

    當今澎湖廟宇活動,盛行的小法信仰,當有他的傳承脈絡可循。因福官們供奉的普唵祖師,流傳已久,口述自會偏差,當今已有各家各派說法不一的情況(註9) ,但從流派發展史上去觀察各宗教都會發生此一問題,何況是小法信仰乎。

    本文分別從史料記載尋找出普庵禪師的生平,與金門和台南現存的普庵祖師塑像與當地的傳說,最後判讀澎湖現存各廟宇的普唵神咒、普唵符令和指法都與佛法有關。因而可還原,澎湖小法「普唵派」的祖師應是普庵禪師,依地緣關係,就是宋代禪宗臨濟法系第13代法嗣。

    因普庵禪師,是一位大徹大悟的大禪師,非但文存受後世學人敬仰,他的靈驗,也是後世禪寺中常於佛殿背後設「普菴」畫像的來源。澎湖廟會鼎盛,雖然建醮屬於道士(司公),法事屬於福官(小法),但平常亦有交集的工作如消災解厄等。二者地緣源流溯及江南與福建,時間自宋代以來,這與澎湖移民開發有關。本文所作印證,尚祈法界先進與學者專家多多賜教。


(註1) 望月《佛教大辭典》,第 5冊,頁4373,地平線出版社,1977。

(註2) 王徵士、周勳男主編《普庵禪師全集》,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9。

(註3) 《續藏經》;第 120冊,頁 265,〈普菴印肅禪師語錄〉,香港影印續藏經會,丁未(1967)。

(註4) 李錫回主編《金門史蹟源流》,頁48,金門縣政府,1988。

(註5) 同註3,頁112。

(註6) 鈴木清一郎著《臺灣舊慣》,頁 285,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台北清水祖師,傳說有二:一是福建、永春州小故鄉陳應─僧普足;一是泉州府南安縣英搭鄉寺僧在安溪清水巖修行者。台北清水祖師廟當時配祀金面祖師弟子,其外普庵祖師、文面祖師、文昌帝、關帝....。故普庵祖師僅列在配祀之一而已。

(註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主編《台灣文太叢刊》,第32種,頁 186,台灣跟行。

(註8) 見〈釋氏稽古略卷〉第 1、第 4,《大正藏》,第49冊,史傳部 1,頁 740下, 891上中。

(註9) 林石頭《妙法寶筏》,有關普唵祖師傳記,如附錄,已有不少廟宇採取此說,他被尊為一代法界宗師,但已逝世,無法向他討教,此一傳說的出處從何而來,故無從查考。


資料來源:澎湖《小法》在民間信仰科儀中的重要性   國立空中大學教授 吳永猛

《 本帖最後由 高梁58℃ 於 2010-11-16 23:57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堡主 + 1 + 3 您發表的影片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8 06:3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