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族甫於2001年8月8日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族。目前大部份族人居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即德化社),極少部份(約60人)住在水里鄉頂崁村大平林,總人口約300多人。
關於邵族族群起源神話,最著名的白鹿傳說中敘述,邵族的祖先原來居住在西部平原嘉義、鹿港一帶,與平埔族貓霧栜族緊鄰而居,幾百年前,因為狩獵追逐一隻白鹿,追到阿里山後,又轉北直追至日月潭,發現這塊優美勝地,因而定居下。
男帽
此件材質為帶皮兔毛,色彩有有白、淺褐、與深褐三色。頂部後方為白色。穿戴時,自然垂於後腦及肩處。
過去大多以鹿皮揉製而成。盛裝時,將額帶繫於此帽子前額處。
額帶
以寬約8公分的黑棉布於寬邊對摺成長條的帶子,再於其上縫綴似貝片的白色塑膠片共十二個,於塑膠片側面穿孔,以棉線穿綴紅、白及綠等色細小珠子於塑膠片之間。
額帶左、右端各貼縫以紅、綠及白三色布條的曲折形紋,並施以綠、紅及紫紅等色的流蘇。傳統的額帶是以麻繩或藤條帶子穿綴貝片及貝珠而成。
穿戴方式是繫於前額,帶子往後相縛於後腦部,使兩端流蘇自然垂下。
男子上衣
此件對襟無領無袖短上衣,屬典型方衣系統,以白、黑與深褐色麻線夾織而成。
特色在左右片各夾織深褐色直條紋三條。
並無紐釦或綁帶,穿著時前襟是敞開的。
推測使用年代約1890年。
此件短上衣與上面那件的形制相似,紋樣與色彩也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在前、後襟下緣縫綴一串青色與白色相間的珠子。
男子後敞褲
材質以棉、麻為主,底布為紅色棉布,腰圍部份則為白麻布,長約36公分,寬約5公分,另以黑色棉布條貼縫於周邊。
以二塊約70公分,寬約17公分的紅色棉布為褲身,在上端中央重疊縫合約3公分,並接縫腰圍白麻布,使成一後敞褲。腰圍左、右二端亦縫以白棉布綁帶,向後縛綁之。
推測使用年代約1940年。
以開斯米龍毛線為材質,夾織黃、紅及黑三色毛線,在褲子縱向中央施以大小菱形紋及直條形紋。
穿戴時,將綁帶或綁繩往後相繫於腰後或腿上。
為1990年所製作使用。
女子額飾
以紅棉布為底,上面施以白、紅、綠及黑等色珠子以及金黃色透明珠子,以綠、黑及金黃色珠子穿綴呈波浪狀花紋,而白色珠子環繞二圈,中間金黃色珠子一圈以及一粒綠色珠子在正中央,呈花形紋,共有九個。
穿戴方式是將左、右帶子往後繫於後腦部,人造花剛好在前額右方,流蘇珠子垂於耳朵前方。
為1990所製。
男子胸布
以二塊長36公分,寬20公分的白麻織布(左右外緣各自夾織以數條褐色直線形紋),於長邊相縫合成為一塊胸布。
穿戴方式是將此塊布對摺,有夾織花紋處為外片,綁帶在上方,左上身先穿進內片的綁帶,而後右上身及頭部再穿進外片的綁帶,使呈一袋子,背面二綁帶呈交叉狀。
推測使用年代約1890年。
此種五角形的胸兜,是近年來才發展出來的。以一塊方形夾織紅、黑二色條紋的白麻布製成,在上端一角往下摺縫15公分左右,使呈五角形。
在中央部份施以紅、綠二色貼縫布條,花紋為曲折形紋,共有六條。
穿戴方式是將綁帶往後繫於頸後及背後。
男子腹袋
此種腹袋,形制與胸布相似,不過尺寸稍大且綁帶較長,穿戴時是垂於腹下。
穿戴方式與胸布的穿法一樣,是將此塊布對摺,綁帶位於上方,左上身先穿進內片的綁帶,而後右上身及頭部再穿進外的綁帶,使呈一袋子,背面二綁帶呈交叉狀。
推測使用年代約1990年。
男子短裙
由四塊麻織布縫合而成。整件挑織技法細緻特殊,與其他族群的服飾花紋皆不相同。
以麻線縫合腰圍與裙身,縱向對摺後則呈一裙子。推測使用年代約1890年。
《 本帖最後由 草薰風 於 2010-11-22 17:26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