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8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0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常道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白雲溪和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因觀後有漢代張道陵天師所居的洞窟,俗稱天師洞。始建於隋大業(605─618年)年間,原名延慶觀。唐代改稱常道觀。宋代又名昭慶觀,或稱黃帝祠。其現存建築,系清康熙(1662─1722年)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1920─1939年間,住持彭椿仙再次修繕改建。1980年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又陸續加以維修。
常道觀的主要殿宇有三清大殿、黃帝祠、三皇殿、天師殿等。
三清大殿是常道觀的主殿,為重簷歇山頂樓閣式建築。重建於1923年。殿前鋪設通廊石階九級,前簷排列大石圓柱六根。殿堂橫列五間,重簷飛甍,古樸宏偉。其正中高懸清康熙皇帝御書「丹台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道祖。樓上是無極殿,有傳為明代的木雕屏花八扇。
三清殿前的銀杏閣旁邊,有一株古樹,傳為東漢張天師手植。
黃帝祠初創於隋代,為常道觀最早的殿宇。正中橫額上有于右任先生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走廊有「軒轅黃帝祠碑」,上刻馮玉祥將軍在1943年撰題的頌詞。祠內供奉軒轅黃帝金身像。
三皇殿內供奉伏羲、神農、黃帝石刻像各一尊。神座前有《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歷代傳為鎮山之寶。殿內還有《龍門派碧洞宗道脈淵源碑》、《椿仙彭真人重修常道觀碑》以及張大千繪天師像碑。
天師殿位於混元頂岩洞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重建。殿後洞窟即人們所說的天師洞。洞內有石龕,供奉著隋代雕刻的張道陵天師像,面有三目,神態威嚴。天師洞左側有一巨石,相傳為天師降魔石。
文出:蓬瀛仙館道教文化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