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1-26
- 最後登錄
- 2023-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7
- 閱讀權限
- 50
- 文章
- 134
- 相冊
- 1
- 日誌
- 2
 
狀態︰
離線
|
希細勒‧歷瓦厄繞(1971~)
從屏東的三地門到台東的新香蘭,從雕刻到電影,希細勒的人生,彷彿一場游擊戰,在部落間、文藝間轉移陣地。他也是個獵人,獵取的是任何從他身邊經過的歷練,他以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專業的知識、技能不只來自於學校,即使只有小學畢業,一樣能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當然,還可以做得很好。
希細勒的教育養成,幾乎來自於部落傳統文化的洗禮,也或許是因為在求學上有份缺憾,希細勒特別注重原住民子弟的教育問題,他常以過來人的身份,在台東的「新香蘭部落青年會」裡向青少年們傳承部落文化與人生經驗。
希細勒的創作傾向於對晦暗面的關注,作品的風格上,則傾向於「超現實」的刻劃,在寫實中表現誇張、變形的生動形象,題旨則言簡意賅,傳達事物具有喜憂參半、正反不定的多重面向。近年來的創作已轉為著重在教化意義上,或許這和他長期參與部落青年會所的教育工作有關。
自左眼發生病變後,促使他調整自己的步伐,也暫時離開了純藝術創作,2004年卻又在機緣下到了台北的一家傳播公司擔任紀錄片拍攝工作的藝術指導,從搭景、作道具、到熟悉整個製片環境,幾乎是踏進陌生的領域重新開始,但也因為如此,後來便被撒可努找來協助電影《山藸‧飛鼠‧撒可努》(2005)的拍攝工作。
希細勒本身的教育、知識可說完全奠基在以部落文化為主體,並轉化成現代社會的技職為己所用。
原撰者/洪健元(《藝術認證》NO.6,高雄:高雄市立美術館,2006年2月,頁52~55)
摘錄/林佳禾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