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7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由於年代久遠且沒有文字記載,所以據口傳歷史中說明鄒族的祖先是在玉山誕生的,所以鄒族遷徙都是從玉山開始再向西、西南、南三方向推展,在傳說中的大洪水之前,鄒族人已活躍在嘉南平原一帶,但因經歷大洪水又退居於玉山山頂,等到到大洪水退潮才又下山定居。
而鄒族的遷徙大約分八個父系氏族各自向北、西、南三個方向遷移,最後曾抵達西部平原地區,與居住在平原的平埔族為鄰,遷移範圍大致北從陳有蘭溪、濁水溪,南至美濃、旗山平原,東自中央山脈脊領,西到嘉南平原山麓,早在漢人來臺之前,鄒族已在這個地域生活相當長的時間。
所以簡單歸納鄒族的遷徙目的大致可分為早期、中期、後期。早期的遷徙大多以整氏族為單位移動,而遷徙的目的為生存、耕獵、土地為主,而中期的遷徙原因大多因為外來族群的侵入或疾病發生而移動,後期的遷徙則因各家族家庭因素、工作與孩子教育,部分族人則是因為與其他族群通婚之緣故,離開原居地而遷居城市或其他鄉鎮。
經過千百年來的輾轉遷徙,鄒族最後定居於阿里山山脈與曾文溪、濁水溪上游流域,石鼓盤溪與清水溪一帶,絕大部分的鄒族人主要定居於現今的嘉義縣阿里山鄉、南投縣信義鄉,以上合稱為「北鄒」;而少部份分佈於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