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4-11
- 最後登錄
- 2025-2-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37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2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
南齊書州郡志云:『南兗州,鎮廣陵。
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客家並不是中國南方的土著,他們原本是北方的漢人,歷史上漢民族為逃避戰亂、飢荒和政治不安而發生了幾次的大遷徙,這些通常是以有豐富糧產的中國南部為目的地。
所謂客家人其原始的居住地已很難正確指出。可是從他們的許多傳承可以推測出奇祖先應是黃河流域一帶的居民。回溯歷史上漢民族五次的遷徙情形。
第一次的大遷徙是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期。秦代為防止異族入侵,乃派遣大軍到廣東北部駐守,秦始皇死後他們也無法回到中原,其留下的後代子孫即被稱為北江客家。
第二次南遷是在東晉永嘉年間,因五胡亂華,山西、河北、河南一帶的人紛紛渡過黃河向南逃亡。
第三次是再唐代時,因藩鎮割據,黃巢作亂而受到迫害的人遷移到江西省西部、福建省西部與南部及廣東東部與北部。
第四次是在南宋末期,為了統一分裂成兩個王朝的中國,蒙古人大舉南進。
第五次則是從明末到清初的混亂期。 清代道光年間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當年前客家移民的開墾過程,所以至今在北埔老街仍可看出些許當年防衛的建築特色。
以廣東省惠州府客家移民為主,集合嘉應州府與潮州府客家移民,所共同組成的全台獨特客家開墾聚落。
客家人的飲食?
傳統的客家飲食,因為受山區生活,生鮮食物較匱乏的影響,飲食大都與醃漬、醬或動物內臟的食物有關,
像是酸菜、醬瓜以及豬肚、雞鴨內臟等等,這些都是客家人喜歡且廣受歡迎的料理。
另外,糯米製的「粄」,也是著名的客家食品,包括菜包、齊粑、粄條﹝即粿仔條﹞、水粄以及口感很似水粄的九層粄等等,
每一種風味各異,或以香濃取勝,或以軟韌誘人,或以甜嫩著稱,這些點心類食品,在客家地區特別豐富,
顯然因其較一般米食耐久存,上山耕作的人們可帶著出門,隨時可充飢。
一年中,最重要的粄當然是甜粄,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年糕,它的製作和成品與一般的年糕並沒有特殊的地方,只是甜度高了許多,
這與客家人口味重有絕對的關係;與甜粄相近的還有鹹甜粄、發粄等。鹹甜粄為鹹的年糕,配料中除了香菇、油蔥、肉丁和蝦米外,
許多家庭蒸製的鹹甜粄還加入豬油渣,這種炸豬油剩下的殘渣,原來是窮苦年代客家人節儉的產物,卻因料理得宜,逐漸成為一到美食,
因此加入這項配料,主要是為了增加香味。
發粄則是用在來米或蓬萊米為材料,加入發酵粉,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放入蒸籠或小碗中蒸熟,經過一到兩個小時後,
蒸發版的人都會充滿期待的掀開蓋子,如果粄面隆起越多且分裂越多,表示愈「笑」,象徵來年將豐收發財。
菜頭粄或者芋粄,也是廣受歡迎的粄類,分別以蘿蔔和芋頭為材料蒸製的粄,長取代鹹甜粄,每逢年節,都蒸上一籠,
一來表示豐盛,同時也滿足家族中不同口味的需求。
一向都用來祭祀用以及代表喜慶的紅粄,是客家人重大慶典食,用來拜天公最重要的祭品,這種用「粄印」印出龜甲花紋的粄,
外形又可分為桃型和龜型,但通常客家人較偏愛桃型。
元宵節過後,客家人開始掛紙,應掛紙所需的青草粄也開始登場,這些用脆粄、糖和不同青草製成的粄,包括用艾草製成的「艾粄」、
用芝麻製成的「狗貼米粄」,老一輩的人相信,這些用植物製成的粄,含有應景、補健和去污的作用。
菜包則以糯米和蓬萊米混合為材料,做成脆粄,在以蘿蔔絲、肉丁、香菇、蝦米、胡椒粉等炒成配料,包在脆粄內,蒸熟後便成了又香又可口的菜包,
是客家人最喜歡的點心之一,並不侷限在過年節才打菜包,平常的日子裡,只要想吃,隨時都可以製作,元宵時節,客家人也不興吃元宵,
而是打菜包全家共享,可見菜包在客家人點心中的重要性。
戰後的台灣,社會發達以及物資充裕,使得現代人對粄或粿類的食品越來越不感到興趣,打粄的人也漸漸少了,不少人家逢節慶只要到街上買些應景而已,
然而,先祖們生活中的各式樣粄食,最能充分反映出舊時代人們的節儉、樸實風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