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0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藝術] 邵族(Thao)舞蹈形式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9 23:40: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臺灣光復前的民歌採集運動中,民國32年12月份由黑澤隆朝計畫主持的臺灣民族音樂調查團,可說是一次成果豐碩的採集運動,一共收錄了四百片的錄音,並收集了許多樂器資料,後來這些錄音資料選擇整理由日本勝利唱片公司出版二十六張「臺灣民族音樂」唱片。黑澤隆朝在田野報告中簡述日月潭邵族聚落的杵音演奏過程,並記錄卜吉社採集杵音的音樂形式,可使我們瞭解採集樂杵的音階與音組織等型態(黑澤隆朝,1973)。

臺灣光復之後,學者對邵族音樂研究開始蓬勃地發展,初期的研究大多仍承襲日治時期的調查成果,光復之後的邵族音樂文獻,首推顏文雄先生(1964)刊載於《中國一周雜誌》的〈日月潭邵族民謠〉。一般說來,日治時期至光復初年學者的研究,多半關注於杵音與杵歌的採錄。

八十年代以降迄今,由於邵族定位的議題,引發學界對該族的觀察與紀錄,民族音樂學界亦投入研究心力於邵族音樂體系的建立,並積極從地緣與血緣的角度、音樂呈顯的相關面相,來釐清它與鄰近族群諸如布農、鄒族、平埔族...等的相屬關係(李壬癸、吳榮順,2003;魏心怡,2001、2004)。綜述來說,邵族人是一個愛唱歌的族群,他們的歌唱音樂反倒比器樂音樂為數來得多,其中又以邵族的儀式音樂最為豐富多彩。就音樂的相屬性來說,邵族、布農、鄒族這地緣相近的三個族群,共用了一組自然泛音sol、do、mi、sol的音組織歌調,使族群間的音樂能相互的採借與移植,例如布農族的一首兒歌公雞與母雞(tuqtuq tamalung),就被邵族移植成年祭歌謠tuktuk tamalun,不過,就音樂的審美經驗,布農、鄒族偏好垂直的和聲式聲響,而邵族多採用水平的複音效果(李壬癸、吳榮順,2003;魏心怡,2001)。

除了觀光場域能見到滲入流行的歌舞表演外,傳統邵族舞蹈除了在八月年祭可見於男女群演的圈舞之外,邵族人實少有舞蹈的演出,其中更遑論有獨舞的情形。邵族人的舞蹈通常配合年祭的快板歌謠與慢板歌謠,當八月年祭的慢板祭歌,族人通常男女手直牽著或交叉著牽手,配合節拍緩緩地移動步伐,一會兒右旋,一會兒左旋。年祭每天晚上,都必須以快板歌謠結束,族人一但唱到快板歌曲,即配合樂曲擺動、扭臀,並且跨步、併跳。有時族人刻意將拍節越打越快,通常圈舞者只剩下年輕的小伙子不停地繞圈,一不留神,快速繞圈的一行人便摔倒在地,以博得老人與大眾的歡笑,情景宛如一場愉悅的嘉年華會。

邵族的杵歌係由杵音發展而成(這點與布農族相同),後來邵族人加上歌謠成為杵歌,再加上身體的律動,亦即一邊和著歌聲踏歌舉杵,一邊用腳掌撥弄湧出臼盤的粟米而成為杵舞。此外,邵族堅信祖靈信仰,以虔敬的心,藉由歲時祭儀的舉行來向祖靈祈求,更由其中發展讚頌祖先功德的歌謠,諸如祈告歌、讚詠歌、酬謝歌等,這些歌舞的內涵主要在祖靈祭的祭儀中被呈現出來,成為邵族文化的核心所在。祖靈祭的歌謠及舞蹈是平日所禁止的,只有在祭儀中才能被族人們所使用。再者,邵族舞蹈的形式,大致以手牽手,排成圓形或成行列,由該任paruparu的鑿齒師領唱,眾族人隨聲附和,一句附和一句,配合拍子,前後左右移腳步為基本舞步,且歌舞多以團體舞為特色,傳統舞蹈是社會團體間之結合所不可或缺的活動(李壬癸、吳榮順,2003;魏心怡,2001)。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1 04:1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