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8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649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客家人的歲時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神明和雜神的崇拜。透過這些民間習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係文體的一些來源。
主要歲時節日:
1.春節:春節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入年界到除夕為準備階段;年初一到年初五為過年階段;年初六到元宵節為餘興階段。較特別的活動有送年,打彈煤,蒸歲飯,食年酒,守歲,開大門,拜年,遊樂活動等。
2.立春:即交春。此時民間一般備香案,燒香照燭,放鞭炮、高升炮,貼上"迎春接福","春臨福至"等紅箋,名為“接春”。
3.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客家民間城市鄉村到處點綴著各種花燈,十分美麗。汀州風俗元宵節前,做母親的要送蓮花燈給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兒,燈諧“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節大同小異。
4.驚蟄:汀州民間有兩種習俗與衛生有關。一是炒豆子,或在熱水中煮連毛芋子,二是在櫥腳桌腳,柱腳,墻腳等處撒一些石灰。兩者都是為了滅蟲。
5.春社,秋社:農村長期以來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穀神風俗。往往迎神,“撐社”打醮,祈求年成豐盛。
6.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延續到穀雨前後,約一個月左右。先醮眾墓後醮家墓。立夏過後掃墓則稱“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前幾日,以竹葉包糯米做粽子,親友互贈。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用“藥把水”洗浴,以桃樹枝挂門首以避邪等。
8.入伏:城鄉許多人家熬“仙人凍”吃。
9.食新:即嘗新米。一般是在小暑過後,逢卯日食新。鄉下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一同吃嘗新酒。城市一般買少量新米與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絲瓜,茄子等。俗謂苦瓜保祐大家,絲家保祐全家老少,茄保祐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關於“七夕乞巧”和“牛郎織女”的傳說,但與此有關的習俗較少。民間有在屋外夜裏坐觀天象的活動。一些婦女有“姐妹會”。汀州民間有聚餐請先生的習俗。
11.中元節:也即鬼節。客家的中元節是在農曆七月十四日。長汀俗稱“七月節”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葷,十五吃素。有蒸糕點“結緣”,“接太公太婆”,“燒包”,“燒夜香”等舊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風俗。中元節迷信色彩較濃,今舊俗逐漸淡薄。
12.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間尚有幾種與月有關的習俗,近似巫術,如“伏花,啄月姑,跳擔桿,旋水碗”等。
13.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有的山村又叫“兜尾節”,認為它是一年中最後一個重要節日。鄉間一般炸各種糕點,殺雞鴨,城市則較簡單加加餐。登高,飲菊花酒是傳統習俗。
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節,又叫完冬節。農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類食品,謂“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戲之俗。
15.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爺上天”之說。常用糖瓜祭灶,為求“把灶王爺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