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鼠耳草•清明粿
文/客家阿哥 袁賢民
高村人所稱鼠耳草,鼠曲草也,又名佛耳草、米曲、清明菜、田艾、無心草、絨毛草、石灰草、蚍蜉酒草,等等。蓋其毛茸茸的草葉,形似鼠耳,故名。唐代段成式著《酉陽雜俎•草篇》曰:“蚍蜉酒草,一曰鼠耳,象形也。亦曰無心草。”
此草厚葉肥莖,多生于田間、路邊、溝旁。南北朝梁代宗懔《荊楚歲時記》雲:“三月三日,取鼠曲汁蜜和爲粉,謂之龍舌,以厭時氣。”明代劉文泰等撰輯的《本草品彙精要》則對其植物形态詳盡描述爲:“佛耳草,春生苗,高尺馀,莖葉頗類旋覆,而遍有白毛,拆之有綿如艾,且柔韌,莖端分歧者小黃花,十數作朵,瓣極茸細。”
年少時,家貧,家中簡陋的書架上除了課本,唯《毛澤東選集》一套,《江西草藥》一部,《卓娅和蘇拉》一本,皆被我翻閱了無數遍。因此,一般的高村人隻識得采了鼠耳草做清明粿,而我家卻還能用它來保健、治病。
鼠耳草性平,味微甘。可用于止咳平喘,降血壓,祛風濕。主治感冒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驚風、高血壓、蠶豆病、風濕腰腿痛等。若搗爛外用,可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家中若有人感冒咳嗽、感染風寒,則用幹品鼠耳草半兩左右,煎水一碗,連服三劑,頗見功效。如用于療治筋骨痛、腳膝腫痛、跌打損傷,則加大鼠耳草用量二至四倍。若身患毒疔,或被毒蟲所咬,則采新鮮鼠耳草合冷飯粒及食鹽少許搗敷。如果盛夏之日,由于炎熱,由于勞累,而心煩氣躁,則可用鼠耳草煎水洗澡。沐浴之後,頓覺清爽。
立春前後,鼠耳草便破土而出,至清明時節最爲鮮嫩。唐宋以前,清明僅爲二十四節氣之一,而非全民祭祖的節日。那時的高村人,隻在清明前後過三月三(即上巳節),用鼠耳草和糯米粉做“龍舌”,以祓除不祥。如今,高村人多在清明節前,用鼠耳草做“子孫粿”,用于清明祭祖。
将采摘的鼠耳草嫩莖洗淨,倒入沸水中煮透,然後用豆腐帕過濾,去除老化的枝幹。所用米漿一半糯米,一半粘米,這樣做出來的“子孫粿”,吃起來既軟軟韌韌,又脆滑爽口。米漿磨好後,加鼠耳草汁入鍋,慢火煮至沸騰,一邊不斷地用長柄鍋鏟攪拌,直到攪拌不動爲止。然後攤在大簸箕上,涼到不燙手,便可将它揉成團,做成子孫根形狀,或餅狀。若是用于掃墓、祭祖,必用子孫根狀“子孫粿”,以象征家族子孫綿綿,男丁興旺。
子孫粿綠中透黃,嚼在嘴裏還有一股淡淡的草葉香,令人惬意。這種純粹的綠色食品,也見之于江浙一帶,被稱作“清明團子”或“黃花麥果糕”。周作人《故鄉的野菜》一文中寫道:“黃花麥果通稱鼠曲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采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他們用的全是糯米粉,與鼠耳草汁和成團,然後蒸熟,因而更有韌勁,卻也容易粘牙。宋代四明(今浙江寧波一帶)人所撰《日華子諸家本草》載鼠耳草曰:“雜米粉作糗食,甜美。”可見碧綠如玉、清香撲鼻的清明團子,千百年來一直爲人所愛。
十餘年未回老家爲祖先們掃墓了,每每念及,慚愧不已。因此也就不知高村人,是否還有清明節做子孫粿的習俗。今年清明時,見商場有産自杭州的“清明團子”賣,便買了一些。滿以爲它可以與高村的子孫粿媲美,誰知一吃起來,簡直就兩回事。或許是因爲我貪戀故鄉的緣故吧,凡事隻記得高村的好。
鼠耳草(鼠曲草)植株
鼠耳草清明粿(清明團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