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50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86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在線上
|
客家與土樓
地域廣闊,歷史悠久的中國,民居豐富多采,四合院,圍龍屋,石庫門,蒙古包,窯洞,竹屋等等,早已為人世所知曉,而掩藏在崇山峻嶺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樓,卻鮮為人知。在我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世界。
土樓民居以種姓聚族而群居特點和它的建造特色都與客家人的歷史有密切相關。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帶漢民,因戰亂,飢荒等各種原因被迫南遷,至南宋時歷近千年,輾轉萬里,在閩粵贛三省邊區形成客家民系。在他們被迫離鄉背井,流離他鄉的過程中,經歷了千辛萬苦,他們都有深切的體會,不論是長途跋涉的流離失所,還是新到一處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許多困難都得依靠自己人團結互助,同心協力去解決,共度難關。因此,他們每到一處,本姓本家人總要聚居在一起。這樣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獨特的建築形式 - 土樓。
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蕢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 - 土樓。
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圓型土樓有8000餘座,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最大的圓樓直徑為 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樓”,直徑為17米;最古老的是高頂村的“承啟樓”,建於公元1790年,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餘戶人家,有600多人。最壯麗堂皇的,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
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於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若需禦敵,只需將大門一關,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採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採光良好的,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
建造土樓,就地取材,用當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築,牆中每10厘米厚層佈滿竹板式木條作牆盤,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價便宜。
土樓群的奇蹟,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自改革開放發來,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位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聞名世界,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