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5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8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戰國時期儒家內部分化而形成的八個學派。
孔子一生長期從事教育活動,學生眾多,有所謂“弟子三千,賢人七—”之譽。而孔子的思想學說體系所涉及的範圍又相當廣泛,孔門弟子對孔子言論和思想的理解不盡相同,難免會產生歧見。所以,孔子逝世以後,孔門弟子就開始逐步分化。別廠戰國的中後期,儒學在成為“顯學”的同時,在儒家內部也形成了八個不同的派別。儒家“八派”之說,始見於《韓非子》的《顯學》篇:“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限於歷史文獻資料,對戰國儒家這八派簡述如下: “子張之儒”: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養秋末期陳國陽城(今河南淮陽)人,生於西元前503年,卒年不詳。子張是孔子晚年的弟子,從學後學業出眾,與子夏、子游齊名。曾從孔子周遊列國,在陳、蔡之間遭到過圍困。他勤學好問,經常與孔子討淪各種問題,《論語》記其向孔子問學達二十次之多。主張“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論浯•子張》),明確反對“執德不弘,通道不篤”,“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論語•子張》)的人和事。子張的秉性有點偏激,孔子曾批評他“師也過”,“師也辟”(《論語•先進》)。但他為人博愛容眾,交友頗廣,認為君子應該“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浯•子張》)。子張終身未仕,孔子死後,居陳國,收徒講學。子張傳下來的弟子以後就形成了“子張之儒”,被列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子張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伺,現在已難知其詳。荀子在其《非十二子》中曾十分嚴厲地批評“子張之儒”.把他們稱之為“賤懦”,況:“弟佗其冠,神譚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氏之賤儒也。”這個批評似乎沒有列出什麼學術或思想上的根據,僅講一些言行舉止而已。一般以為荀子所斥可能是指戰國末期依附于“子張之儒”—派門牆的人。如清儒郝懿行以為,是指那些徒似子張之貌而不似其真的人(參見正先謙《荀子集解》引)。現代學者郭沫若根據“子張之儒”具有博愛容眾,嚴已寬人等特點,認為“子張氏的後學們似乎更和墨家接近”,並推測“墨翟受了子張的影響”(《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子思之儒”: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參見本書“於思”條)。關於“子思之儒”的學術或政治主張究竟如何,現在已難知其洋。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從否定的角度略有淪及,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其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盂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督儒曜曜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按大多數宋儒的觀點,“子思之儒”發揮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把儒家道德範疇“誠”這一精神實體提高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對儒家的心性之學有重大貢獻。宋儒之說,近代以來有不少學者表示懷疑。
“顏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顏的共有八人,他們是:顏無繇、顏回、顏幸、顏高、顏祖、顏之仆、顏噲、顏何。“顏氏之儒”究竟是其中何人之學所傳,今天已難確斷,學術界一般認為足以顏回為代表的。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學派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安貧樂道,重在下功夫實踐孔子的仁德思想。此外,在《莊子》一。書中,也提到過顏回之學的“坐忘”、“心齋”等修養理論。 “孟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孟氏之儒”是以孟子為代表的,孟子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發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論,以及施行“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和“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等(參見本書“孟子”條) ,孟子曾自雲:“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離婁下》),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則謂其“受業于子思門人”。又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說“子思唱之,孟軻和之”,則“孟氏之儒”又當與“子思之儒”為一系。郭沫若認為,“孟氏之儒”不僅與“子思之儒”為—系,而且也與“樂正氏之儒”為一系(《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
“漆雕氏之儒”:綜合《論語》、《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等文獻資料的記載,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孔子家語•弟子解》作漆雕從),學術界一般認為“漆雕氏之儒”足以漆雕開為代表的。漆雕開,《漢書•藝文志》作漆雕啟,據宋儒王應麟考證,“啟”為原名,漢人避漢景帝名諱改為“開”,春秋末期魯國(—說蔡國)人,生於西元前540年,卒年不詳。漆雕開是孔子弟子,孔子曾讓他去做官,他說對做官沒有信心,孔子聽廠表示很讚賞(參見《論語•公冶長》)。漆雕開具有不屈的勇氣,《韓非子•顯學》中說:“漆雕之議,不色撓,不目逃,行曲則違于臧獲,行直則怒于諸侯,世主以為廉而禮之。”在對人性的看法上,主張性有善有惡,《論衡•本性》中記:“宓(不齊)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功;論情性,與世子(世碩)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根據這些資料,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漆雕氏之儒”不願做官,好勇任俠,屬於孔門弟子中任俠的—派;這一派主張人性有善有惡,宓子賤、公孫尼子、世碩等都是這一派的主要成員;《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漆雕子》、《宓子》、《世子》、《公孫尼子》,說明他們當時都有著作(均已佚);此外,《孟子•公孫醜上》稱善於“養勇”的北宮黝,亦當屬於“漆雕氏之儒”(參見郭沫若《十批判書•儒家八派的批判》、蒙文通《古學甄微•漆雕之儒考》)。
“仲良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派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就是《孟子•滕文公亡》所說的陳良一派。據《孟子“記載:“陳良,楚產也,悅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陳良的弟子有陳相、陳辛等,後來欣賞農家許行的學說,曾遭到孟子的嚴厲批評。據陳奇猷推測,“仲良氏之儒”或許是《禮記•檀弓上》所載的仲梁子—派仲梁子,東漢鄭玄在《禮記注》中說是魯人。據《禮記•檀弓上》記:“曾子曰:屍未設飾,故帷堂,小斂而徹帷。仲梁子曰:夫婦方亂,故帷堂小斂而徹帷。”又《毛詩傳》中引有仲梁子語,而《毛詩》源自子夏,所以這一派可能兼有曾參、子夏二家之學。 “孫氏之儒”:學術界一般認為“孫氏之儒”就是以荀子為代表的一派。荀子是戰國晚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的治學傳統,是儒家經學的主要傳播者之一;在政治思想上發展了孔子的“禮學”,倡言禮法兼治;哲學上主張“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孫氏之儒”中除那些傳承荀子經學的弟子之外,有名者是韓非和李斯,但他們兩人已經突破了其老師荀子的儒家學派的界限,而成為法家巾的代表人物。 “樂正氏之儒”:戰國儒家八派中這一派也不可考。據郭沫若推測,“樂正氏之儒”或即孟子弟子樂正克,因此當屬“孟氏之儒”一系。據陳奇猷推測,“樂正氏之儒”或為曾子弟子樂正子春,因此當傳曾子之學。 總之,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儒家內部出現的派別,它們之間的觀點很不相同,但都自認為是代表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來看,主要是孟子的—派和荀子的一,派影響頗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