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1-2
- 最後登錄
- 2019-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0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5315
- 相冊
- 16
- 日誌
- 25
   
狀態︰
離線
|
密宗(密教)
秘密大乘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個支派。這一系的佛教,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
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
詞語釋義密宗的許多儀式與修行方式可以追蹤到早期的印度教傳統(佛陀時代已有念咒傳統),但真正興起的時間則是印度大乘佛教晚期(神咒乘),因為印度教復興,大乘佛教修行者吸納了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的一些理論和修行方法,發展出密乘,也稱金剛乘。其特色是充滿神秘色彩,重視神通、鬼神、瑜伽,及神秘體驗,以密續(又稱怛特羅),取代原先「修多羅」(義譯為「經」)的地位,並以這些秘密教典作為修行的主要依據,在師徒間一對一秘密傳授。這一派認為其他教法都是都是如來的「方便」說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來所宣的「真實密意」,不可輕易示人,需秘密傳授,因此稱本派為「密教」,稱所有其他宗派為「顯教」。或稱為「密宗」與「顯宗」。
藏傳佛教自中國和尼泊爾傳入時,正值印度金剛乘佛教發展期,因此金剛乘得以在藏傳佛教獲得發揚光大,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力的一隻傳承。公元八世紀,西藏便有「金剛乘」或「果金剛乘」的名稱,作為密宗的別名。果金剛乘,全名叫做「果秘密金剛乘」,是相對於佛教顯教,因相乘或般若乘提出來的。顯教是因相法,講求理論﹔密教是果法,著重探討實踐方法和輔助修煉的各種儀軌、咒語等,實踐以理論為指導,理論在實踐中得到驗証,兩者互為增益,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藏傳佛教儘管顯密雙修,但被認為是今天密教的主流,在中國也常被與密宗混為一談。儘管北傳佛教先於藏傳佛教,但密教傳入中國卻晚於西藏約一個世紀,並且遠沒有在藏傳佛教中傳播廣泛。
源流發展
印度密宗密教來源有二說法,一是來自吠陀與奧義書,一是佛親說秘密教門(對一般根器的人佛用淺白的顯教,對根器好的人直言,是密教),密教的梵文叫怛特羅,意思是紡織時的經線,重述萬物歸一的哲學。密教也說人體是宇宙的縮影。與性力派一樣強調世界萬物分陰陽,互相依存。無事物孤立存在。密宗內有很多部分來自印度教,如金剛與明妃。
在金剛乘的修行中,任何有形的、形而下的事物,都被視為覺悟之陽性能量,而任何虛幻、形而上的,則被視為覺悟之陰性能量,為了將此二者形象化,在金剛乘的某些佛像彩繪或塑像(歡喜佛)中,有時也可以看到男身本尊輿女身本尊作性交結合的雙身相這些雙身本尊的形象乃是開悟之陰陽兩種能量的象徵,許多人很容易因此誤解它的意義,以為性關係可以導致開悟。
嚴格來說,金剛乘是指無上瑜伽部的通稱,有時專指時輪續,稱為時輪金剛乘。
金剛薩埵「金剛」意為其性堅硬而不可破。「在哲學意義上,指如同能刺穿妄想並導致佛性的金剛石那樣堅硬和銳利的智慧」。長尾雅人解釋說,金剛二字原為電光,是因陀羅所持的武器,具相的表示即所謂金剛杵。從二諦講,勝義所說的金剛是無畏,不可毀壞﹔世俗則指金剛桿,謂其智堅利。密教把它作為一種能斷除一切煩惱,鎮伏妖魔的兵器,有時也指修行所得的智慧。「乘」原是古印度用以盛放東西的一種器具,有「負載」的意思。佛教認為,它能運載芸芸眾生從生死此岸到達涅(上般下米)彼岸,是修行成佛的方法和途徑。《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記載:「金剛者,堅固不壞,載乘金剛者,名金剛乘。或者,將真言乘和般若乘兩種方法,即果性與因性融為一體」。《集密後續》說:「金剛者,攝集一切大乘者,是般若六度﹔攝集六度者, 是方便及智慧﹔攝集六波羅蜜多、方便及智慧為一體者,是 菩提心,亦是金剛菩薩的禪定,故名金剛。金剛亦是乘,故 名金剛乘,即真言乘之義。」
金剛乘著重講述從佛的思想意趣所產生的各種真言咒語及其儀軌道,是方便和智慧雙運的金剛菩薩的瑜伽,最終証得金剛身。《時輪根本略續無垢光疏》說:「金剛乘之金剛義者,法性所生的空悲無別,或空樂無二。救意之義者,駕御道﹔空樂無別者,貪義。」
金剛乘教法概括為生起次第法和圓滿次第法。生起次第的梵語名稱是「鄔巴底札瑪」(utpattikrama),意為使生長或創新﹔圓滿次第的梵語名稱為「奢婆那札瑪」(shavannakrama),意思是無精進施力所生。「札瑪」(krama)有次第和方便兩層含義。生起次第為比量本尊瑜伽,以觀想畫像修行﹔圓滿次第為現量本尊瑜伽。
金剛乘因其所具有的特點,有不同的稱呼。譬如:真言乘、持明藏、方便乘、果乘等,反映了密教發展的幾個不同階段,即陀羅尼階段,持明藏階段,方便密階段和果密階段。
陀羅尼密教:密教的原始階段主條目:雜密
持明密教:密法體系的初步形成[編輯] 真言密教:《大日經》體系主條目:胎藏界所謂真言乘,非藏器,也非行境,而是利用真言咒語和手印兩種方法修行獲得成就。或者,脫離生死輪回和各種煩惱之苦。
瑜伽密教:金剛乘[編輯] 大瑜伽密教:金剛乘的進一步發展[編輯] 無二瑜伽:金剛乘[編輯] 藏傳密宗主條目:藏傳佛教
參見:松贊干布及蓮花生扎耶巴寺的松贊干布打坐像藏傳佛教,依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則分為四部:事續(所作怛特羅)、 行續(行怛特羅)、 瑜伽續(瑜伽怛特羅) 。西藏傳統上稱前三部為老密,而無上瑜伽續(無上瑜伽怛特羅)史稱「新密」。新密無上瑜珈,主張即身成佛,否定釋迦輪迴萬世成佛的理論,新密主張「樂空雙運」以證明即身成佛之可能。「樂空雙運」本來就是印度教的修鍊方式,因此新密本身就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化合體。
藏傳佛教中,又以金剛乘、果金剛乘或果秘密金剛乘作為密宗的別稱。金剛乘(Vajrayana),源自梵文的Vajra(金剛)及yana(即工具或通道的意思)。金剛乘是秘密大乘佛教用以與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作區別而創造出的名稱,因金剛(今天所說的鑽石)是極堅硬、極完美的代表,代表了密宗的教法如同鑽石一般完美,而且可以摧破一切外道錯誤的想法[11]。密宗認為,上座部佛教與大乘構成的顯教,是修行的因,所以稱為因乘;而密宗修行,是成就的果,故稱果乘。
藏傳佛教是以金剛乘為主流。其最初傳入大約是在西元五世紀,即吐蕃贊普佗土度時期。據說當時從天而降「百拜懺悔經」、「舍利寶塔」、「六字真言」、「法教軌則」等四寶,此皆屬於印度金剛乘之物,於此即開啟藏傳佛教之門。而佛教較大規模地傳入則是在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時期。當時贊普松贊干布與唐朝文成公主及尼婆羅尺尊公主聯姻,文成公主從大唐帶了釋尊十二歲等身佛像至吐蕃,並建立小昭寺;尺尊公主則攜帶了釋尊八歲等身佛像,建立大昭寺。於此開啟吐蕃寺廟的興建及佛法的流佈。
到了西元770年左右,贊普赤松德贊邀請印度高僧寂護及蓮花生大師入蕃傳教,建立了吐蕃第一座出家僧寺(桑耶寺),並為七位藏族貴族青年剃度出家(此即著名的「七覺士」)。寂護是一位嫻曉三藏典籍的大法師,蓮花生則是一位精通密咒的大宗師。蓮花生大師來到吐蕃之後,示現多種神通、降伏許多魔障,並傳下大量珍貴的密法,開創了西藏密宗法揚的大道。蓮花生大師的偉大行徑使得後世的藏密諸派皆對他尊崇備至。此外,赤松德贊為了奠定佛教根基,也廣泛地翻譯經典。其不僅從印度迎請多位譯師入蕃譯經,也派遣藏族才俊前往印度學習教典及翻譯。如此,不但保存了大量的印度佛經,亦將佛教推向吐蕃宗教中的最高位。
但是,到了開成、會昌年間,贊普達磨卻大肆摧毀佛教。在這個時期,寺廟被毀、佛經被焚、僧人被迫還俗或殺害,這使得藏傳佛教在往後的百年間陷入了黑暗期。
直至西元970年左右,佛法才漸漸復甦。為了彌補先前的損毀,於是又再次前往印度學習佛典或迎請高僧入藏。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以仁欽桑布譯師、阿底峽尊者、卓彌譯師、瑪爾巴譯師為主。
在仁欽桑布之前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舊譯派」與「舊密咒」,而於此之後所翻譯的經典被稱為「新譯派」與「新密咒」。由於有了新、舊之分後,故教派也形成了有舊派及新派。舊派屬「寧瑪派」,新派則包括「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
接著,至中統元年(西元1260年),元世祖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國師,授與玉印,統領吐蕃。於是,薩迦派在當時成為吐蕃的政治與宗教領袖。雖然往後由於元朝的衰敗,薩迦的政治勢力也逐次漸縮,但至現今,薩迦王室在藏人的心目中仍有皇族的象徵。
到了永樂五年(西元1407年),明成祖冊封噶舉派「噶瑪噶舉」第五世法王德行謝巴為「大寶法王」。噶舉派勢力逐漸抬頭,而「大寶法王」這個封號,至今也一直被「噶瑪噶舉」歷代法王所專用。
然而,此時格魯派在宗咯巴的領導之下,聲勢也發展迅速,並不斷擴展。至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清世祖冊封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為「西天善自在佛統領天下釋教」。
寧瑪派寧瑪派一直以來遵循蓮花生大士最初所傳的舊密咒,即便是朗達瑪滅佛後,寧瑪派的教法傳承也與藏傳佛教前弘時期的法統一脈相承。在禁佛時期是採取更為隱蔽的方式進行傳授。寧瑪派的教法傳承,主要有三種:一遠者經典傳承,二近者埋藏傳承,三甚深淨境傳承。寧瑪派的教法全部包括在九乘三部裏,九乘包括顯三乘〈一聲聞,二獨覺,三菩薩〉、外密三乘(四事乘,五行乘,六瑜伽)和內密三乘(七大瑜伽乘,八無比瑜伽,九無上瑜伽)。
噶舉派所謂「噶舉」即「口耳相傳」,此派極為講究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其創始者為公元十一世紀西藏瑪爾巴大譯師,又經瑪爾巴大譯師之徒米拉日巴大師,米拉日巴大師之徒岡波巴大師相傳使得以發揚光大繁盛一時。瑪爾巴大譯師、米拉日巴大師及岡波巴大師並稱為「噶舉三祖」。噶舉派支派繁多,有「四大八小」之說,又因瑪爾巴大譯師、米拉日巴大師說法時皆遵循印度、尼泊爾密教傳統身著白袍,所以又被稱作「白教」。
薩迦派[編輯] 覺囊派因在覺囊縣建立的覺囊寺,發展起來故紀念叫覺囊派。 覺囊派所持之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授的一切密法,因而覺囊派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講一切密法精華重要的一支。
格魯派15世紀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賈曹傑、克主傑等創立格魯派。下傳達賴、班禪兩大系,為現今藏地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
漢傳密宗參見:漢傳佛教
漢傳密宗的形成在成體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稱為「雜密」的一些密法已經就傳入中國,最早見於三國吳黃龍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譯出《摩登伽經》,支謙譯《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和《金光明最勝王經》。西藏傳統三部「老密」傳入中國,為:雜密(相當於事續)、胎藏界(相當於行續)和金剛界(相當於瑜伽續)。並以觀樂、笑樂,執手樂,擁抱樂等四樂代表密教四部。
公元8世紀唐玄宗時代,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來華,史稱「開元三大士」。三位密宗大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於長安的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譯出大量密教經典,宏揚密法。最重要的是於洛陽大福先寺由一行協助譯出《大日經》,視為密宗「宗經」,此後逐漸確立了「密宗」的佛教宗派,現今則被稱為唐密,又稱真言陀羅尼宗、真言宗、金剛頂宗、毗盧遮那宗、開元宗。
唐開元八年,南印度密教高僧金剛智經南海、廣州抵洛陽,大弘密法。金剛智於開元十一年至十八年,先後在長安資聖寺、大薦福寺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等經4部。其弟子不空曾奉師命赴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學習密法,回中國後先後在長安、洛陽、武威等地譯出《金剛頂經》、《金剛頂五秘密修行念誦儀軌》等11部,143卷。《金剛頂經》後亦為密宗所依的主要經典。他們的傳授以金剛界密法(智)為主。不空著名弟子有金閣寺含光,新羅慧超,青龍寺惠果,崇福寺慧朗,保壽寺元皎、覺超,世稱「六哲」。而以惠果承其法系。惠果曾任代宗、德宗、順宗三代「國師」。其弟子有爪哇僧辯弘、日僧空海等。
漢傳密宗主要的道場包括長安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傳統上,以開元三大士傳入的胎藏界《大日經》,與金剛界《金剛頂經》合稱二部大法,稱為「純密」,而稱以前所譯出的為「雜密」。由時間上來看,無上瑜伽續的發展最晚,只有少部份在宋代傳入中國,並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密教的通俗化:觀音崇拜密教的通俗化:佛頂尊勝信仰密教的通俗化:毗沙門天王傳統信仰的密教化準提法真言密教法脈迴流中華密教在唐代大盛八十八年後便幾近絕傳,日本僧人空海將密法帶回日本,發揚光大,創立真言宗,史稱東密。日本密教的回傳,近代先有民初時期,王弘願翻譯豐山派大僧正權田雷斧的著作,並邀其來華傳法,1924年,權田雷斧以七十九歲高齡來到廣東潮州,為王弘願等人灌頂授法,翌年王親赴日本修習密法。 繼王弘願後,不少居士僧侶爭相赴日求法,其中持松法師三赴日本,回國後於1953年創立上海靜安寺真言宗道場,可惜時值中日戰爭爆發,密教雖源於中土,但因迴流自日本人手中,為政府所禁忌,而密教迴流後,又出現顯密二教互相攻擊,王弘願傳法資格被受質疑等問題,令密教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為艱。其後豐山派在香港大坑成立分會,招收信徒,但始終未能擺脫日本人宗教的影子。 自1987年法門寺唐密地宮曼荼羅出土以來,國內佛教界一直大力推動唐密復興,已故前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及大興善寺界明老和尚對有關的推動不遺餘力。
東密空海(弘法大師)創始,東密即「東寺(教王護國寺)之密教」之意。
台密最澄(傳教大師)創始,台密即「天台密教」之意。
日本密宗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師空海傳入日本創立真言宗,又因以東寺為發源地,故稱為東密。另有台密,為同期入唐留學僧最澄大師所創,亦稱理秘密教。東密體系於空海大師已大體完備,台密體系是於最澄法子法孫繼續赴唐留學而成。[16]由此瑜伽密教盛行於日本。
台灣密宗台灣密宗傳承自日本密宗,日治時期即有「真言宗高野派」於明治29年(1896年)、「真言宗醍醐派」於大正15年(1926年)來檯布教,真言宗高野派在西門町設立台灣總本山「新高野山弘法寺」,並在各地廣設布教所(例如:花蓮之吉野布教所,今 慶修院)。戰後,日籍僧人皆被遣回日本,台灣也進入戒嚴時代,佛教的發展較為受限,直至70年代悟光上人赴日本高野山,完成金胎二部大法修持,獲授真言宗中院流大阿闍黎位,在高雄創立五智山光明王寺,解嚴後的90年代,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和西藏四大宗派開始在台灣弘法。目前台北亦有融永阿闍梨效法中國持松法師、大勇法師及顧淨緣大阿闍梨等,親赴日本,師從日本高野山真言宗宗長,土生川正道大阿闍梨(高野山無量光院院主),取得傳燈阿闍梨資格,回台成立無量光院台灣別院在台北弘法。
滇密在南詔,大理與緬甸流行的阿利僧派是滇密。
教義佛教認為,人生的一切痛苦煩惱是由心意無明造成的。所以,離苦實際是救意,梵文用「曼」(man)和「陀羅那」(traya)字表示。 「曼」者,意﹔「陀羅那」者,拯救義。《集密後續》說:「根境之錯亂,諸凡隨念意,用曼表示意,陀羅耶者拯 救義。超脫世間行,三昧耶律儀,金剛所守護,名稱真言 行」。
果指修行者追求的目標,密教特指通過各種特殊的方法和途徑苦心修煉所得的不變大樂。《趨入無上續義》說:「果者,通過身、受用、住、圓滿事業趨入,故名。」《時輪灌頂略示》記載:「取空性色是固,持守悲憫是果。空悲無分別,知彼菩 提心,入修無上瑜伽義。若以身、受用、住、圓滿事業的方 法趨入,即是果,亦是一切道果大手印成就。」
密宗是通過布施、菩提心、曼荼羅、真言、灌頂、手印、瑜伽等方便和道修得佛果的,故稱「方便乘」。如果沒有方便相助,難以修得成就。《時輪灌頂略示》說:「方便智慧結合的金剛菩薩瑜伽是金剛乘。……金剛乘比般若乘多方便,故名方便乘。」密宗經典被稱為「持明藏」或「續部。」持明的「明」原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義譯,以後逐漸轉為聖典,此處的「明」專指本尊咒語大樂,用極其深奧的方法持慧,故名「持明藏」。持明藏,又叫「持明乘」。誦行咒語,聚集資糧,獲得持明果。
密教道場觀
手結印契(身密)密教道場觀(曼荼羅),及密教世界觀。該宗認為世界萬物、佛和眾生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故稱密宗六大。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識」為「心法」,屬金剛界。主張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兩者為宇宙萬有,而又皆具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即身成佛。此宗儀軌複雜,所有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等,均有嚴格規定,需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
密教儀式密教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壇城、儀軌和各種神格信仰為其特徵。儀軌極為複雜,對設壇、供養、誦咒、灌頂皆有嚴格的規定,主張修「三密」,即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和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密宗戒律早在部派佛教時代,佛教戒律就對剛剛被納入佛法的密咒作出了回應。在《四分律》和《十誦律》中,已經有了與密咒相關的內容。這些小乘戒律開許治療齒痛、腹痛、護身的咒語,而對其他的咒語實行控制。其後當早期的雜密開始流行時,梵網等大乘戒也都能適應事相,資用於密教的儀軌。當時來到中國傳揚密典的僧人,多有戒行顯著而精通律學者,究其原因,是因為密教修行主要靠咒語法術借他力而為之,因此用嚴明的戒律約束自己,可以補自修之功,並且還有未雨綢繆,防止咒言密法濫用的果效。密教很強調皈依上師,一旦皈依就不可背誓。密教與顯宗不同,他們是四皈依,認為沒上師就不知有佛,上師直接繼承佛的法,是佛法僧合一,要視師如佛,不可生邪見。
漢傳密教三昧耶戒在純密傳入中國的唐代,密僧們仍然保持著重視戒律的傳統。而且為了適應密宗複雜的事相,規定實行密法咒術的次序儀軌,專門的密教律也應運而生。善無畏翻譯了含攝密教戒律的《蘇悉地揭羅經》與《蘇婆呼童子請問經》,並為《蘇悉地經》作供養法,使之廣泛流播。
密教的戒律稱為三昧耶戒。「三昧耶」在梵語中,是「誓言」的意思,而廣義的說,它有平等、本誓、除障、驚覺四種含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