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3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7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的教義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神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首見於《老子想爾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莊,故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一般學術界認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完成於東漢,因此將東漢時期視作道教的初創時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實體活動是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現,而《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爾注》三書是道教信仰和理論形成的標誌。漢末,張角成立太平道,後率"黃巾"起事失敗,太平道衰敗;與此同時出現的"五斗米道"(後更名為天師道,也即正一道)卻發展起來。南北朝時期,北朝道教經寇謙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經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的改造,並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較大發展,其中,陶弘景為代表的上清派是這一時期的著名道派。隋唐時期,道教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諸多小派,修煉方式由修煉外丹向修煉內丹轉化。金元時期又產生了一個較大教派-全真教。此後,各派之間逐漸融合,發展至明清時,正一道成為符籙派的代表,全真道成為丹鼎派的代表。民國後,由於連年戰火,道教受到衝擊,宮觀多被毀,其勢漸微。道教界人士為維護本教成立過一些道教徒的群眾組織;1912年,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真派的全國性組織"中央道教會"。同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也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未成,僅成立上海分會。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創辦"中華仙學院",主編《仙學月報》、《揚善半月刊》等道教學雜誌,主張分清以煉養為主旨的傳統"中華仙學"與道教的界限。 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在北京白雲觀成立道教徒的群眾組織"中國道教協會","文革"中受到衝擊,終止活動。 1980年,"中國道教協會"於重新開始活動,各地道教宮觀逐步恢復。推動和開展道教工作,被列為中國道教協會的重要工作之一。該會主辦的《中國道教》季刊已發行。近年來,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觀日益受到重視,並引起了歐美人士的興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徒有兩種:一種是神職教徒,即"道士"。據《太霄瑯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他們按地域可分為茅山道士、羅浮道士等。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 "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藥部等)。
道教儀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課,還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統稱為"齋醮"。 "齋"就是齊,祭祀之前,整潔身心;"醮"就是設壇修建祈禳法事。道教齋醮又可區分三類:黃籙、金籙、玉籙。黃籙,專用於超度亡錄;金籙,除了超度外,還包含延壽受生的內容;玉籙,專用於消災祈福,祈求國泰民安。道場以天為計,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術是道教徒實踐天道的重要宗教行為,一般認為它有外丹、內丹、服食和房中等內容。外丹,指用丹爐或鼎燒煉鉛汞等礦石,製作人服後能"長生不死"的丹藥。唐以後漸被內丹術所代替。內丹,為行氣、導引、呼吸吐納之類的總稱,指用人體作爐鼎,使精氣神在體內凝結成丹而達到長生不死的目的。內丹之術自金元以後逐漸盛行,其淵源上溯至戰國時代,對於中國的醫學和養生學有過很大的影響。服食,指用服食藥物以求長生。房中,指以男女房事求得長生。
信仰道教的主要是漢族,在羌族、白族、壯族中等少數民族中亦有傳播。
《 本帖最後由 絕對官僚 於 2011-2-19 17:3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