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3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75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正一道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五斗米道,因入道的人需出五斗米而得名。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角於中平元年(184年)二月率太平道起事後,同年七月,漢中地區張修也率五斗米道響應。
五斗米道以"治"為單位,天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信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為骨乾後,由他統領一眾新教徒,則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要道路口設立"義舍",為過往行人準備食物。祭酒講解《老子》的記錄名為《老子想爾注》。書中主張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達到"治國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城信、行善積德"的道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張修後被張道陵的孫子所殺,道教傳統說法,以張道陵為五斗米道的創建人。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五斗米道,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五斗米道。此時五斗米道更名為天師道。
南北朝時,北朝有寇謙之,南朝有陸修靜對天師道進行了改革。
寇謙之出身於貴族家庭,祖輩幾代信奉天師道。他自幼學道,後跟隨道士到華山修道,最後選定嵩山作為其傳道地,成為十六國北魏之際北方天師道領袖。他廢除了原來祭酒等道官私授教職的做法以及天師道一些教職的世襲制度,要求"唯賢是舉"並廢除五斗米道原有的24治名稱,規定信徒不得隨意改投道官,道官招收弟子應先考察三年等。他重新制定了有關宗教活動的規章,廢除入道費用、治病報酬等租米錢稅,規定"從今以後,……唯聽民戶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 。寇謙之教導道教信徒應當遵守修道戒律,並認真作齋功禮拜,從而得道成仙。後人稱經寇謙之改造後的天師道為新天師道或北天師道。
陸修靜出身於江南士族名門吳郡陸氏,他對道教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為了將當時的道經去偽存真,加以整理,他到處搜訪道經曾經"南詣衡湘,九,西至峨眉、青城",足跡遍布半個中國。他整理了《靈寶經》,編寫了《靈寶經目》。在編寫後者時,將《靈寶經》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類"。後來的《道藏》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陸修靜制訂完善了道教戒律和齋醮儀式,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規定。經過陸修靜在齋儀方面的統一、規範和編訂工作以後,天師道從形式到內容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健全。後人稱他的天師道為南天師道,以此和寇謙之的北天師道相對。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正一道也即天師道逐漸融合其它符籙各派。宋真宗曾召见第24代正一天师张正随,赐其"先生"的称号,自此,直至南宋末第35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赐号。宋徽宗時,第30代天師張繼先極得寵信。朝廷為他在京城附近修建了"崇道觀",龍虎山本營的上清觀也升格為"上清正一宮"。自從張可大被宋理宗授予總管符籙各派的大權,正一派就取得了符籙派道教的統領地位。
無縫服和銀印,讓他主領江南道教。第二年又封他為"宣道靈應神和真人"。此後,歷代正一天師都被元統治者封為真人。第39代天師張嗣成,在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被封為"翊元崇德正一教主",並被授權常管全國道教事務。元代,龍虎山天師府權力很大:可以建議任免江南各地道教事務管理官員和道觀管理人員,向皇帝提出新建道教宮觀的經費供給和人員編制,它還可以直接發放"度牒",即道士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賜第42代正一天師張正常"真人"。並下詔讓正一天師世代掌管全國道教。自此,至第52代張應京,除第50代張國祥,代代天師都被封為大真人。張宇初曾以全國道教首領的身份,寫下《道門十規》一卷,闡述了道教派流、宮觀修整等問題。
清代、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衰落。 1912年,第六十二代正一天師張曉初在上海籌建正一派的全國性教會組織"中華民國道教總會",僅成立了上海分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