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6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酒與文化:酒與佛教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10老牛~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校園生活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1 16:59:5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用。對於酒的定義和分類,經,論,戒典多有詳說。據“俱舍論”卷十四載,酒有三種:由米麥等穀類釀成的穴羅(梵語 s11ra,蘇羅);以果實或植物的根,莖釀成的迷麗耶(梵話 maimya);而在上邊二者都沒有完全發酵時,可令人生醉,稱為末陀(梵語 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藥草酒等三類灑的分類。又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以各種米麥釀製之酒又稱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漿汁釀成者稱為雜酒。嚴格地說,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論為谷,酒,果(木)酒,藥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釀製),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飲咽則犯。

  戒酒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眾皆須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經典“阿含經”即載佛陀所宣說五戒,即不飲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是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種基本行為準則,由此斷除惡因,進求佛果。依律藏諸典,如“優婆塞五戒相經”,“十誦律“所載,佛陀本人對”不酒“戒進行詳明的闡說和嚴格的規範,是在當時印度的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

  關於飲酒的過失,三藏諸部經典有或簡或細的歸納概括,根據對象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世間的在家人,多從一般現實生活,事業,財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們的層次。另一類是針對信人的四眾弟子,特別是對出家眾人的開示,不僅止於世間善惡得失,進而更上升至飲酒對出世的終極解脫的極大危害。前者論述,“阿含經”的“阿雀夷經”堪為代表。經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說法,告誡他世間有六種惡行能損財業。第一種即是沉酒於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易生鬥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唯有加以避免,才會財業日增,生活和樂。第二類闡說甚多,如“”四分律“,”之十過,“大管度論”之三十五過,“州時經”之三十六失等,皆列舉飲酒所產生的過失(文繁不錄,附於選例),除函括前類過失加以更細密的分析羅列外,更從滋生欲求,造作惡業,破壞信仰,妨礙修行等方面數陳其罪,以為信持佛法者的警鑑。總之,酒是昏狂之藥,一切嚴重的過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論”以為此戒極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並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惡,實是昏神亂思,放逸之本。故經律中每每將酒譬喻為毒藥,甚至有寧飲毒藥不可飲酒的教誡。

  酒既為殘賢毀聖,敗亂道德的惡源,亦能令一切眾生心生顛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僅禁止自己飲酒,而且禁止教人飲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業,酒緣如“大愛道比丘尼經”雲,不得飲酒,不得嘗酒,不得嗅酒,不得賣酒,不得以酒飲人,不得謊稱有病欺飲藥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語。“薩婆多毘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業,視之為不道德的邪業,為之必相思果。從早期經典的記載來看,這些戒律在佛陀時代的印度產生過實際的影響。如“佛說戒消災經”載,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衛國,當時有一個縣皆奉行五戒十善,全縣界內沒有釀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飲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門。不過,佛教徒亦非絕對地不可飲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須以酒為藥,或飲,或含口中,或以酒塗瘡,都不為犯戒。對原本嗜酒,出家後因戒酒而病瘦不調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制,而是為其略開方便之門。“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記載佛陀特許斷酒致病的比丘,以造灑的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來,放置於“無力不醉淡酒“,中浸漬,”匆令器滿而封蓋之,後以清水投中攪飲“,或者”以面及樹皮,並諸香藥,搗篩末,布吊裹之,用杖橫擊,懸於新熟酒甕內,勿令沾酒,經一二宿以水攪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玻又”毘尼母經“卷五也有允許病酒者於甕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餅,乃至於酒中自潰的記載,不過這些方便,在佛陀入滅後,亦成為引生爭論的問題。佛陀入滅後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後,毘舍離城的跋閣子比丘僧團,將戒律上較瑣細的十事,當做例外而允許實行,被保守傳統的上座部長老系統視為離經叛道,遂召集僧團大會,判為“十種不清淨事”,從而直接導致了著名的第二結集和大結集,造成了整個佛教僧團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對佛法持開放理解態度的大眾部的公開對立。在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毘舍離的僧人“和水飲酒”以治病,認為不違戒律,清淨不犯,而上座部長老的裁決是非法的。漢傳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許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藥治愈不了的情況下,以酒為藥,非唯“和水飲酒”,直接服飲也是可以的,較原始佛教似為寬鬆。但為防止濫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別強調,不是有病就可飲藥酒,而是必須用其它藥遍治不愈後,才能服用。

  綜上所述,雖然隨著對象,時域的差別流遷,“不飲酒”戒的某些具體細微的規定有所不同,或寬或松,但作為行為指導規範的戒律本身卻從未動搖,反對飲酒,禁止信徒飲酒的主旨始終一以貫之。這種鮮明,堅決的立場,大概是佛教基於以無明欲求為生死苦本業緣觀,以清淨離染為解脫正道的修行觀,以及將建設一個清明,健康,和諧,美滿的理想人類全景作為自身使命的終極價值關注,所必然表現出來的吧。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4 17: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