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05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513
- 相冊
- 1
- 日誌
- 17
狀態︰
離線
|
茶,在古代可謂是一物多名,雅稱甚多。
漢代以前及漢代大多數時間內,茶是以“荼”字出現的。“荼”字最早見之於“詩經”,如“邶風谷風”的“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豳風七月“的”採荼,薪樗,食我農夫“,”大雅綿“的”堇荼如飴“。
約公元前2世紀秦漢間的綜合性辭書“爾雅”第十四篇“釋木”記載:“檟,苦荼”;東晉郭璞在“爾雅注”中認為這指的就是常見的普通茶樹,它“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來者為荼,晚取者為茗”,“說文解字”解釋道:“檟,楸也”“楸,梓也”;北宋陸佃的“埤雅”則是這樣解釋:“楸梧早晚,故楸謂之秋。楸,美木也”,“梓為百木長,故呼梓為木王“。
而流傳最廣的是東漢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陸羽“茶經”“之一茶源”這樣寫道:“茶者,南方之佳木也。......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茨,四曰茗,五曰荈。“
清代郝懿行的“爾雅義疏”指出:“諸書說荼處,其字乃作茶,至唐代陸羽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
綜合有關文獻可以看出,在“茶經”問世以前,除了“荼”外,茶還有如檟,蔎,茗,荈等多種別稱。唐代以後,茶的這些別稱開始慢慢少見了。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茶的保健功能,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出於對茶的深情厚愛,為茶取了不少高雅的名號。唐代陸羽“茶經”把茶譽為“嘉木”,“甘露”,杜牧“題茶山”讚譽為“瑞草魁”,施肩吾在詩中稱茶為“滌煩子”;五代鄭遨“茶詩”稱讚為“草中英“;宋代陶榖著的”清異錄“對茶有”苦口師“,”水豹囊“,”森伯“,”清人樹“,”不夜侯“,”餘甘氏““冷面草”等多種稱謂,北宋蘇軾為茶取名“葉嘉”,並著“葉嘉傳”,宋代楊伯岩“臆乘茶名”喻稱茶為“酪蒼頭”;蘇易簡“文房四譜”稱茶為“清友”,元代楊維楨“煮茶夢記”稱呼為“凌霄芽”......
此外,對茶產品也有很多稱呼,如唐宋時的團餅茶稱“月團”,“金餅”,清代阮福“普洱茶記”所記載的“女兒茶”等。隨著名茶的出現,以名茶之名代替對茶的稱呼更是豐富多彩,如“滇紅”,“鐵羅漢”,“白牡丹”,“黃金桂”,“紫鵑”等。
轉自:普洱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