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3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道教發源的由來(6影片)+(2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3-30 14:47: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中國的傳統宗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成仙、救濟世人。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對現代世界也有著一定影響性。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漢朝之後才有教團產生,其個別派係為奉老子為道德天尊,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被認為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等一些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
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主要經典,追求修鍊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起源與稱呼
修道士畫像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朔於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卜等多種方術,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殷周時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歷了顯著的理性化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為「顯學」且當時的陰陽家、神仙家興起,在歷史有所的影響。:至漢代社會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於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終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

一般都認為道教教派是起源於西元142年東漢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
然而事實上早在東漢之前道教以有許多宗派,在東漢末年出現了五斗米道(天師道),自稱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以史籍所載所曰,有關張陵、張魯的事蹪,來論述道教不創自三張父子[註 1],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

又《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熹平中(靈帝年號,西元一七二~一七七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
光和中(西元一八~一八三年),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姦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習,號為姦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

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後角被誅,脩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

在《典略》這段文獻的記載中,裴松之以為張脩是張衡之誤。姑且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清楚看出當時的教派相當多;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一樣,都僅能算是道教的一個派別支流;在當時的道教,不僅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而且或說張陵撰,或說張魯撰,常以「偽伎」一語,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不僅道教的派別多,還常互相攻擊。

又張道陵所傳之經,稱為正一經;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大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正一新出儀》。」由張陵的標榜「新出」,可知當時舊經舊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才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不創自張道陵。因而若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所創不合乎於史實。因此,其他道教分支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

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堯、舜等先王之「道」和孔子的言「教」稱為「道教」。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把「菩提」翻譯成「道」(此部分之出處尚有待確定),因此也被稱為「道教ref>道教</ref>。

道教歷史


概述道教雖奉老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子、莊子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
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的內容,南朝梁劉勰《滅惑論》說是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早期道教的經籍中,最早用道教一詞的是張魯撰《老子想爾注》:「真道藏,邪文出,世間常偽使稱道教,皆為大偽不可用。」接著便是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明本篇》說:「惟道家之教,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

值得注意道教在其逐漸形成過程中,與當時正進入中國的佛教的互動(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道家對佛教中國化的影響)。
發展歷程道教的發展一般分為漢魏兩晉的起源時期、唐宋的興盛、元明期間全真教的出現和清以後衰落四個時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作為道教最終形成的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太平經》的流傳,一是張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師道)。
漢順帝時(126年—144年),于吉(一說干吉)、宮崇所傳的《太平清領書》(即所謂《太平經》,據信傳自漢成帝時齊人甘忠可編著的《包元太平經》)得到廣泛傳播。到漢靈帝時,張角奉《太平清領書》傳教,號為太平道,自稱大賢良師,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頗有影響。後來,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日趨衰微。同樣是在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學道於蜀郡鵠鳴山,招徒傳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稱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稱,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與蜀地彌教結合,故稱五斗彌教,後訛為五斗米教)。其孫張魯保據漢中多年,後又與最高統治當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響從西南一隅播於海內,遂發展為道教正宗天師道。

兩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煉丹術的盛行和相關理論的深化,道教獲得了很大發展。
同時道教也吸取了當時風行的玄學,豐富了自己的理論。東晉建武元年,葛洪對戰國以來的神仙家理論進行了系統地論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論的第一次系統化,豐富了道教的思想內容。南北朝時,寇謙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師道」,陸修靜建立了「南天師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淵認老子李耳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極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號「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備受尊崇,成為國教。此時出現了茅山、閣皂等派別,天師道也重新興起。自漢晉以來一直隱而不顯的道教丹鼎一派,由於漢鍾離、呂洞賓等人的大力倡導,內丹之學始露於世。在理論方面,陳摶、張伯端等人闡述的內丹學說極為盛行。

此階段不僅中國內部道教有所發展,更藉由遷徙與文化交流發揚至亞洲其他各處。比方東晉末,五斗米道在中國南方發動起義失敗後,盧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脫幫助盧循進攻交州府城,失敗後自盡。這是道教傳入越南最早的記載。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龍虎山天師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賜張正隨為貞靜先生。又據《宋史.仁宗本記》記載:天聖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賜信州龍虎山張乾曜號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時,雖寵信道士林靈素,但對天師世系亦只給予一般封贈。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現了王重陽創導的全真道。
後來,王重陽的弟子丘處機為蒙古成吉思汗講道,頗受信賴,被元朝統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權力。而同時,為應對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師道、茅山上清派、閣皂山靈寶派合併為正一道,尊張天師為正一教主,從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兩大派別的格局。到元世祖未得位時,常遣所信王先生渡江為間,不得達,留宿淮西者久之。欲歸,懼誅:念北人好鬼,可以計脫也。

明代時,永樂帝朱棣自詡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對祭祀真武的張三丰及其武當派大力扶持。此時,道教依然在中國的各種宗教中佔據著主導的地位。
清代開始,滿清統治者信奉藏傳佛教,並壓制主要為漢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從此走向了衰落。

台灣道教基本上隨著早期的漢人移民而來到台灣,日治時代末期,很多民眾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場,因此道教備受打壓,道教宮觀屢遭損毀,必須兼供佛像或民間神祇才能得以保全,這種混雜現象延續至今,且導致台灣道佛不分的情況。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師張恩溥輾轉到達台灣,1969年過世後,遷台江西省國大代表推張恩溥堂姪張源先為六十四代天師,現居台灣嗣漢天師府。
現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統計道教乃為台灣第一大宗教。

教理和教義道教天師道從創宗之初,漢代張道陵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
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

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歷史上的不同宗派道經中還有其他說法:
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最高天神,最後,演變成三位一體的「一炁化三清」的神學理論。
另外道教的教主爭議,有人自稱道教教主是張道陵昧之史實,就道教而言教主還是太上老君,而玉清元始天尊為道,二是以上清靈寶天尊為經,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為師,反觀道教經典中,玉清與上清並未入世,太清並而入世傳道,就論而言道教教主是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政治家稱為老子。

在修身方面,道教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無為而治、不言之教」,講究「虛心實腹」、「歸根復命」,「深根固柢」、「長生久視」、「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等等。

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鍊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穀、存想、服符和誦經。

明朝道士張三丰認為道的功用是「修身利人」,儒家「行道濟時」,佛家「悟道覺世」,道家「藏道度人」。道家修鍊仙道。張三丰以修人道為煉仙道的基礎,強調只要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全於人道,離仙道也就自然不遠了。「人能修正身心,則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道教神學可以說是道家思想神秘化後的宗教學說,未必完全切合,其間異同,頗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稱老、莊,尊崇《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等眾多道家經典,畢竟吸收繼承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內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陰陽家、儒家、中醫養生家、佛教以及上古方仙道的影響。

道教文化道教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音樂、繪畫、建築、醫學、藥物學、養生學、氣功、化學、武術、天文學、地理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此外,它對於華人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民俗、民族關係、民族心理、民族性格等各方面也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與道家


太極圖「道家」與「道教」二詞,常被不加區別地使用:
從歷史來看,這兩個詞指稱過很多不同的內容,也曾混為一談;現在也仍然有人主張將二者等同起來。
然而,如果將道家理解為由老子、莊子開創,並在魏晉被重新發明的哲學思想流派,將道教理解為於兩漢逐漸形成,後又有若干發展分化的宗教,那麼,雖然道教在理論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要素,甚至奉老子為教主,但是二者還是不能混為一談,也不能說道教理論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其神仙崇拜與信仰,有教徒與組織,有一系列的宗教儀式與活動,其主要派別的傳承是大致清楚的。
道家作為一個哲學思想流派,其思想演變與代表人物應是它被解說時最重要的內容;魏晉之後道家思想的傳承演變,現在看來還是模糊而難以說清的,但它對歷代學者文人的影響卻仍是依稀可辨的;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說,狹義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時代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學思想流派。

也有學者認為,道家思想與宗教或有莫大聯繫。如聞一多在《道教的精神》一文中曾指出:「我常疑心這哲學或玄學的道家思想必有一個前身,而這個前身很可能是某種富有神秘思想的原始宗教,或更具體點講,一個巫教。這種宗教在基本性質上恐怕與後來的道教無大差別,雖則形式上盡可截然不同。這個不知名的古代宗教,我們可暫稱為古道教。」

道教神學與道家思想的異同,如:道教所謂長生不老,追練成仙自我通神,而老子、莊子並未言及,也不能視為老子、莊子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說,道教神學與自然之道亦不無悖逆,這也是道教最原始自然概念,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這句話印證現代人所追求的養生道理。

道教諸仙:神仙
大英博物館藏道教人物像道教是一個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的三清(「一炁化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其中道德天尊即是太上老君。
另外部分道教流派按照人間的秩序發展出了天庭及玉皇大帝和一系列官員,吸收了佛教的地獄和海中世界的概念,作為天庭的附屬,也發展出了閻羅地府和龍王水晶宮的一系列神仙官員,再加上地方神仙系列如四值功曹、山神、城隍、土地神、灶君等。還吸收了眾多中國古代神話中的西王母、九天玄女等。中國道教信奉的神仙譜系極為繁雜。《太平經》中「神仙」分為六等,張君房《雲笈七箋》等道書中更將「神仙」分為十個等級。

一般來說,道教的神仙譜系中,最高為「三清」、「四禦」,最低為「城隍」、「土地」。這是經過長期演化才逐漸定型的。
如媽祖、關帝、雙忠等,也可以吸收佛教神祇,如摩利支天、哪吒等。都因為民間信仰而納入道教的神仙。
道教早期雖然不供俸神像,但為了傳播方便而開始塑造神像供俸,在大型道教宮觀中,必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閣」)以及「四禦殿」,至於其他神仙,則根據道觀之歷史、地理特點而不盡相同,並合祀「三清」神像。
此外,道教認為人身也是一個小天地,因此人身上的各種器官,例如毛髮、五官等等也都有神靈駐守,而且還有相應的修持方法。

戒律道教戒律是一些約束道士思想言行的準則。道教的戒律依照不同的教派,有著不同的內容。一般說來,全真派的戒律嚴於符籙派。戒律的內容主要有不得殺生,不得喝酒吃肉,不得偷盜,不得邪淫等。戒律是教徒必須遵守的,而且必須有一個受戒儀式一名道士才能算作教徒。
根據規則的嚴緊程度,戒律可以分成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根據戒條的多少有「三戒」、「五戒」、「八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

「五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八戒」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得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不得塗脂抹粉」、「不得觀聽歌舞」 除戒律外,還有道教清規,就是道士犯戒以後的處罰手段。具體條例派別不同則規定也不同。

道教的戒律,在吸取了佛教的一些內容和儒家三綱五常等要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內容。道教的清規戒律也是隨時事的變化而變化的,當與政權的法律相衝突時,會進行適當的調整。

道術
道教中的平安符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蹻、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穀、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現代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致死的例子,所以後來道教也認識到由於外丹服食和配製的方法較難掌握分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後世因而轉向較為保險的內丹修煉。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里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將人體的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說法。「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亦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辟穀等多種。這些現代多歸為氣功。另外,全真道的道教徒許多都習武術。中醫理論亦大多源自道教。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
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高潔靜,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飲酒、不食肉,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佛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亦吸取了許多道教的內容)。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道術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等。此外,道教很有特色的是使用符、籙。符是用墨筆、硃砂畫在黃紙上的一些符號,道教認為可以用來治病,而籙則被認為可以驅使天神。另外,道教也認為口念禁咒,可以治病驅使鬼神,趕走野獸。這些主要都是道教道士所為修得的法術。

主要典籍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最重要的兩部經典。
另外,有部分學者認為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經創製了道藏,收集歷代道家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家理論,而且包括煉丹、養生、治病、氣功等方面的著作。記載道教符錄、齋醮、科儀、修煉方法的經典主要有《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萬曆續道藏》等,這些典籍有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產生影響。現僅存明代《正統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經書數量非常龐大,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丹經,稱為丹經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經典。《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黃庭經》和《上清大洞真經》則是上清經籙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經》和《三皇文》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經典。《陰符經》和《常清靜經》也是道教兩部非常重要的經書,是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鍊內丹。出現了《悟真經》、《金丹四百字》等經典。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鍊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

道教太一宗主要也以符籙、齋醮、科儀、該宗以《道德經》為主要傳宗經典、另談及丹道但其歷代宗師皆長壽,傳宗至今傳至47代,其47代宗師黃元吉,寫出許多知名道教修道與丹道經典。

道教音樂道教音樂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樂不僅與道教歷史同樣久遠而且秘而不傳,其旋律為古雅風格,為宗教與藝術的互相結合。道樂常見於廟宇日常早晚課誦經唱贊,各種齋醮法事、中元普渡、大型法會等宗教活動,或者信徒在各種喪葬、祭拜及日常禮神儀式上播放以求慰藉,也為道士、法師必備科儀經樂,亦常於廟宇、素食店、茶藝館、宗教藝品店日常播放,修道士平時也常用於靜坐冥想、修練氣功丹道、提昇心靈境界。

自50年代開始,即有業餘音樂家在收集、整理、研究道教音樂,各學術刊物的專論及學術專著開始陸續出現「道教音樂」;後來有專業音樂家將「道教音樂」搬上了舞台,並至東亞國家巡迴演出。道教音樂的藝術表演活動於是慢慢被社會認同接受,而部分道教宮觀有從事這種演示活動的組織–「道樂團」。1988年8月22日,北京白雲觀正式成立了「白雲觀道教音樂團」,並首次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集合性演出。之後大陸各地道教協會等亦相繼成立了道樂團,其中蘇州玄妙觀、北京白雲觀等宮觀的道樂團還多次應邀到英國、比利時、新加坡、等國作專場道教音樂演出。

教派


道士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
據學理分有積善派、經典派、符錄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驗派五類。

歷史上還有正一宗(祖師張道陵)、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全真北宗(祖師王重陽)、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淨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近現代道教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積善、經典、丹鼎、符籙、占驗。而最有影響的則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張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後者主張煉金丹求仙,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
道教歷史上較有影響的有7個大派:

正一道:
下面又分有靈寶派、天師道、閣皂宗、閭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

全真道:
源於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淨明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
金朝時創立,元朝以後逐漸衰微。

太一道:
金朝時由衛州〔即今河南淇縣〕人蕭抱珍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淨明道:
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該教逐漸歸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時成為當時道教的主要派別,傳道範圍也從南方延伸到了北方。
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當派:
明代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
明朝以後,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與「太一道」三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三個宗派之下。
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的續字,不是獨立一派。
另外據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總共應108教派。

道教在中國現今宗派為全真宗為主流,發源地為北京白雲觀。而正一宗在中國大陸只是支脈,其發源地為江西龍虎山。
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為教主,也就是老子。
目前在台灣:
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為道教太一宗,門派奉太上老君為祖師。
而正一宗奉祀祖師為張道陵天師,以上為台灣兩大道教宗派。


道教宮觀與活動
在台北市的指南宮道教的活動主要在宮觀內進行。


道教的宗教建築泛稱為宮觀,是比較晚的事,至早也早不過唐。考其形成和演變的歷史,可以看到它們是適應道教組織產生和發展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現在一般都認為,早期道教的宗教建築主要是靖(靜、靜室)和治,另有些道室名廬,治中亦可稱為館。
所謂靖或靜,係奉道之家所設立的靜室,意在與家中其他之處隔離。「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誠之所。其外別絕,不連他屋。其中清虛,不雜餘物。開閉門戶,不妄觸突。灑握精肅,常若神居。唯置香爐、香燈、章案、書刀四物而已」。可見,它最初出現就是為區分聖與凡,道士與一般居民,奉道與俗事的界限而立。

總之,宮觀是道教理念的體現,是道教特質的象徵。具有很強的標誌性,使人一望便可知它是道教特有的宗教場所,與其它宗教比如佛教、基督教有別。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3-31 10:17 編輯 》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阿文ㄟ + 1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3-30 19:14:26 |只看該作者
道教的真義: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
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

台灣所信仰的兩大道教宗派



以太上老君所代表道教宗派為道教太一宗,門派奉太上老君為祖師。
而正一宗奉祀祖師為張道陵天師,以上為台灣兩大道教宗派。

《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1-3-30 19:16 編輯 》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19 05:4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