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昔日彰化地方一帶總稱為「半線」。鄭成功時漢人移民由鹿港處登陸,積極著手進行開屯,當時以劉國軒為半線地方之鎮將,今日彰化北門外的柴仔坑有國姓井,相傳為鄭成功時所開鑿。鄭氏滅亡之後,清領之初期,清康熙三十三年置北路營,但文治政化之成就皆不及諸羅(即今日之嘉義)。清康熙中葉以後,漢人移民的移植計劃才遍及於此地,即泉州福佬人施長齡、楊志甲、吳溶及客家移民張振萬等豪族,或者由鹿港登陸,或者由台灣(今日之台南一帶)諸羅北進,招徠佃戶著手進行大規模之開墾事業,以線東、線西各堡為根據地,著實向其他諸堡推進。
如此官未治民先拓之情形,往往成為匪賊禍亂之根源發生處;清康熙六十年發生朱一貴之亂後,擔任其善後籌謀工作的藍鼎元,便以開擴疆域為其第一要務,而主倡分設縣治於台灣北部之地方。直至清雍正元年時,乃新設彰化縣,縣治則擇定於當時已經形成之半線街。至於堡之區劃,清康熙六十年代時立有半線堡,清乾隆年間則分為貓羅堡、北投堡及大肚堡,同時更進一步將半線堡二分為半線東堡及半線西堡。
昔日此地方山中有野牛棲息,黃叔璥所著之《番俗六考》描述康熙末年此地之情形為:「山有野牛,民間有購者,眾蕃乘馬,追捕售之,價減熟牛一半。」
來源: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