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隨著養身的觀念興起,茶界不免俗的也推出了ㄧ系列有機茶、生態茶等等,看在專家及學者的眼裡只能說又是行銷的噱頭。先有葡萄酒的收藏觀念開始,漸漸地普洱茶也加入了行列,由於具有保健的優點因此掀起華人市場的收藏風,特別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大陸等廣受歡迎且普及。
談起台灣老茶的的興起,也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何健老師認為因為當初普洱茶的供需不平衡快速膨脹,而且過度採摘與栽培、為求產量又過度施肥,加上沒有足夠的時間陳化,造成這5至10年左右普洱茶品質大幅下降。台灣老茶藉此機會浮上檯面,但是過去30年來台灣人對茶的品味是偏重半發酵茶或新鮮高山烏龍,只有很少部份的人對老茶才有些許的研究與喜好,不論其形色香與新鮮的高山茶比實在不相同,所以才有刻意用心存放期待達到普洱老茶的風韻與價值。
何健老師認為想要了解台灣老茶需要有一些基本的認識,首先大部份會被存放下來的台灣老茶多是因為生產與供給產生失衡造成斷層產生。尤其是在50及60年代因為外銷市場停滯的關係,內需市場沒有跟上造成包種茶大量囤放在茶區當中,所以要喝到50年或60年的包種茶很容易,喝60年的凍頂烏龍就非常困難。在60年代末茶產業的興起凍頂烏龍是日本人的最愛,當時可稱之為茶界的明珠,同時也掀起台灣的茶藝發展,70年代因過度的使用化肥品質開始下降,當時嘉義梅山的龍眼林所栽種的高山烏龍悄悄的竄起,80年代起就取代凍頂烏龍的地位。
了解了這些基本的發展與背景,加上普洱茶部分需求的轉移,台灣老茶成了行情看漲的新寵兒,但是真的有這麼多的老茶量嗎?其實不然,何健老師以經驗及較客觀的角度來看,台灣老茶強調它的質,由於保存的環境不好與溼度高,很多人都會利用烘培的技術,把老茶因為不良環境或時間產生的轉化掩飾掉,破壞了茶的本質,在品茗時就不易體會時間變化所產生的豐富性,這是非常可惜的作法。
因此真正好的台灣老茶是如鳳毛麟角的稀少,怎樣選擇好的台灣老茶,何健老師認為以下的幾個要訣是必須要掌握:
1. 茶質內容物的豐富性(所以栽種的土地ㄧ定要照顧好)
2. 製茶的過程是否每一步驟都有切實做到
3. 存放的環境是否與外界做清楚的區隔(保持茶品的穩定)
一般台灣茶的含水量在6%左右,經過緩慢的氧化是會產生不同層次的風味,當然在這期間也容易吸附雜味,何健老師認為這時特別要注意儲存的環境,如果要去除雜味則需將茶單獨置於溫度高與乾燥度高的地方讓其慢慢轉換,藉由越自然的方式讓茶品有足夠的時間轉化,才能得到高品質的台灣老茶。
一般我們喝到台灣老茶的時候如果喉頭有乾燥不舒適的感覺,通常是這個茶品使用了不正確的方式加工,讓茶失去本身的特性,也感覺不到它原茶質所帶來的幫助,當然其先天所賦有的一些優點也就降低不少,所以好茶不一定貴,最重要的是找茶的人基本知識夠不夠、用不用心,這樣才不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應產生。
來源:台灣老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