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方形碉樓
方形圍樓的另一種形式是在圍屋四角加建碉樓,也稱“四角樓”。四角樓的主要特點是方形(更準確地講是長方形)圍屋四角加建碉樓。四角樓的外形和內部結構變化多端,粵東與粵北兩地又有各自的特點。
粵東四角樓一般中軸爲堂屋,以三堂居多,左右橫屋和上堂外牆相連成圍,四角建高出橫屋和堂屋一至二層,即二至三層的碉樓,碉樓凸出簷牆一米多。正面三門,中間(堂屋)爲大門(正門),左右兩側橫屋爲小門(側門),門前與圍龍式圍屋的佈局相同,照例有禾坪、前護牆、半月形池塘。禾坪兩頭建出入“轉鬥門”。有些四角樓中間不建堂屋,形成大空間,四周杠屋環列,這種佈局有利於防衛,如興寧崗背“躲世圍”,當地傳說,每逢戰亂或鬧匪,附近村莊的居民遷入該樓躲避固守。
粵北和河源四角樓更富於變化,除碉樓頂裝飾呈各種鍋耳狀外,有帶二碉樓、四碉樓、六碉樓或八個碉樓和一望樓者。
圓樓
據說圓形、方形平面的選擇主要仍都是由風水先生決定的,認為有的地方只有建圓樓才能人丁興旺。圓樓大門大都開向二山交接處的豁口,當也是這個原因。圓樓的優點是由於夏秋之交常有颱風侵襲,較高或較空曠地區的建築物易遭受風災,所以在這些地方的住宅,除了與方樓一樣,必須使人力更集中,建築更堅實以外,為了分散風力,增加剛度,多採用圓形的平面布置。顯見客家先民在生活的實踐中早已懂得和生態環境和諧相處之道。
圓形圍樓猶如“天上掉下來的飛碟,地下冒出來的蘑菇”,真可謂鬼斧神工。這種環形的土樓,也有人稱之爲“寨”。圓形的佈局、高大宏偉的氣勢,堪稱世界民居奇觀。圓形土樓內部結構有通廊式和單元式兩種。土樓的直徑由幾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圓形土樓與方形土樓一樣,分佈在與閩西與鄰近的粵東大埔、饒平、蕉嶺、豐順一帶,土樓內房舍結構多爲單元住房。
圓樓的布置與方樓相同,也用極厚的土牆將天井與房間包圍在一個單元之內,房間沿著外牆成一圈排列,中央是天井。但由於其為圓形的平面,所以如從空中鳥瞰,就宛如一個圓桶的形狀,遠看如從地下冒出來的巨大蘑菇。通常在中軸線上的二間面闊較寬,前面大門所在的一間稱為下堂,後面一間則為後堂或稱祖堂。下堂與後堂之間常以走道連通。其他如豬圈、雞舍、廁所等附屬建築就放在天井中央走道的二側,在較大的圓樓中也有天井中設廳的,則其布置一如方樓,廳也稱中堂。
在使用上,下堂仍作門廳之用,後堂兼作祭祀及舉行婚喪喜事似的場所。如有中堂的則喜事等在中堂舉行。周圍房間,底層作為廚房及客堂,二層作為谷倉儲存糧食,三層及三層以上辟為住室。
此類圓樓的平面種類,一般皆作一圈,高三層,有16間起腳住六、七戶的,也有20間起腳住十餘戶的。但在少數大型圓樓中,則有作同心圓兩個甚至三個相套的,如永定縣豐盛鄉的振成樓,有裡外二圈,外圈高達四層,裡圈高二層,共有屋200餘間。而在永定縣高南鄉的天助樓,則更有內、中、外三圈,外圈高達四層,周圍72間起腳,中圈高二層,36間起腳,裡圈一層,24間。裡圈的中心還設有圓形帶天井的大廳一座;裡外一起竟達380餘間之多,據說曾住有七八十戶人家。至餘其所以外圈較高,內圈較低的原因,無疑與內部採光和通風有關。除此之外,在永定縣中川鄉更有限于地形關係,平面成四分之一的圓形的,甚為特別。最晚的圍屋爲建於20世紀50年代的饒平二善的許氏潮源樓。
大型的高達4~6層20餘米,少則單環,多則三、四環。樓內多用木料構築樓板和欄杆。開間達到60~72間,小型的至少每層也有12開間,數目最多的是30~40開間的中型圓樓。圓型土樓流傳時間較長,但在嶺南現存實體不多,主要見於豐順、大埔、饒平等毗鄰福建地帶。潮安也有圓樓(當地稱爲“寨”),但不是客家人,居民大都和畬族有關。
圓樓最基本的是單環圓樓,順裕樓是單環式圓樓,直徑74.1米,比平和蘆溪的豐作厥甯樓小2.9米,從直徑來說是所有圓樓裏的老二。順裕樓建於1943年,雖然年代比較遲,但它的單環敞廊式樣卻是圓樓古老的標準造型,顯出一種復古的意味。
順裕樓高4層16米,每層70個房間,樓門廳有7米多長,樓裏四個角落設了4部樓梯。從一樓到四樓,每層都是敞廊,出簷巨大,門窗一律開向天井,表現著強烈的向心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