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5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24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為唐代陸羽的《茶經》。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苧翁、竟陵子,唐代複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托身佛寺,自小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
760年陸羽為避安史之亂,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常常一個人進山採茶挖藥,這時他亦從佛家開始轉為道家修習。有一次,誤入溪谷中遇一仙風道骨的老翁,陸羽疑為神仙,於是欲拜老翁為師。老翁見他誠懇,遂對他說,我觀你雖性質清淡,但體內二氣混亂,離道尚遠,今我教你一法,恒之它日能忽爾成道矣!
老翁於是教了陸羽禪茶一味法,又教其品茗藥效,囑其傳之後人。陸羽因此而歷遍山南嶺北,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他自已也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
《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卷上三節︰「一之源」,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制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制方法。
卷中一節:「四之器」,詳述煮茶、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
卷下六節:「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詳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制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茶經》系統地總結當時的茶葉採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詳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連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
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途徑。如何從小小的茶壺中去體悟宇宙的奧秘?如何從淡淡的茶湯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動中明心見性?如何通過茶道的修習來洗濯精神,鍛煉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個——靜。
儒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現為「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禮之倫。在飲茶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禮。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
蘇東坡在《汲江煎茶》詩中寫道: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寫時聲。
枯腸未易禁散碗,臥聽山城長短更。
生動描寫了蘇東坡在幽靜的月夜臨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稱描寫茶境虛靜清幽的千古絕唱了。
中國茶道正是通過茶事,創造一種寧靜的氛圍和一個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的時候,你的心靈便在虛靜中顯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虛靜昇華淨化,你將在虛靜中與大自然心融神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
得一靜字,便可洞察萬物、道通天地、思如風雲,心中常樂,且可成為男兒中之豪情。道家主靜,儒家主靜,佛教更主靜。在茶道中以靜為本,以靜為美的詩句還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陸鴻漸採茶相遇》云:
千峰待逋客,香茗複叢生。
採摘知深處,煙霞羨獨行。
幽期山寺遠,野飯石泉清。
寂寂燃燈夜,相思一磐聲。
這首詩寫的是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 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內斂含蓄,靜可洞察明跡,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來源:文化生活藝術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