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武當山的地理位置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8-16 09:41:0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地理位置和區域面積

  玄岳武當山屹立於神州腹地,位於湖北省西北部,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聳立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其餘峰支脈綿亙於十堰市各縣和襄樊市西南部。從地形角度看,武當山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和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從地質結構看,武當山地處秦嶺褶皺系南秦嶺印支褶皺帶的中部,屬大巴山脈的北部延支。山系呈近東西方向展布。山的西北端起自湖北、陝西兩省交界處,東南端迄湖北襄樊市南,東西長約260餘公里。

  武當山西北部是重巒疊嶂的秦嶺山脈支脈,西南部為高大巍峨的大巴山脈東端主峰——大神農架。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的漢水谷地由西南向東延伸,武當山正好聳立於其出口處。其東為漢江平原,東北為南陽盆地。滔滔漢江蜿蜒流過武當山北麓。向南眺望,是浩浩蕩蕩的長江三峽。《圖經》曰:「武當山自乾兌發源,歷關、隴、金、房之地,盤亙萬里而至於斯(即武當山西面的天馬峰─筆者註)。」#1《續修大嶽太和山誌》寫道:「太和居荊與梁、豫之交,下蟠地軸,上貫天樞。左夾岷山,長江南繞;右分蟠塚,漢水北回。其層峰疊壑,標奇孕秀,作鎮西南,禮誠尊矣。」#2《續輯均州誌》卷十五錄《嵾山賦》則稱:武當山「四達旁通,左鄰鄧洛,右界歧雍,……綿亙八百餘里,包絡乎七十二峰」#3。

  關於武當山區域所占的面積,歷代估算略有不同。南朝人郭仲產(约456年)所撰《南雍州記》說:「武當山,廣圓三、四百里。」宋代樂史(930-1007年)所撰《太平寰宇記》引用《武當山記》的話說:「區域周回四、五百里」#4,元代劉道明所撰《武當福地總真集》(以下簡稱《總真集》)卷上的《武當事實》說:武當山「應翼軫角亢分野,在均州之南,周回六百里」#5。明初劉三吾(1313-?年)撰《武當五龍靈應宮碑》則寫道:「武當山在襄陽均州南三舍許,盤亙八百餘里。」#6;明代以後所修纂的《太和山誌》亦多稱:「周回八百餘里」,蓋指整個山系所占面積。

(二)武當山之名的來歷

  關於「武當」一詞的原意,有的學者認為:「『武當』音近『巫丹』與『武擔』,也許與『稟君之先,出自巫載』的巫山、丹水等古族名、地名有歷史遷播的關聯。」#7 成書於清乾隆九年(1744年)王概所撰《大嶽太和山紀略·圖考》說:「按,紀武當者,謂惟真武之神足以當之。……夫山之奉元武者多矣,此何獨以武當名?意者:荊南火方也,楚王祝融火神也。武當度分在翼,翼於南方七宿為翼火蛇,又天之火宿也。於九星為廉貞,於五星為獨火,於天機為燥火。考山圖也,孤峰焰起,群峭攢宮,象亦火也。惟奉北宮真武之水精以鎮之,乃有水火既濟之功。武當之名,太和之意或寓於此。抑更有進者,均陽至此房陵,西通蜀漢,北接終南,山菁險深,自昔防之。且襄為重鎮,南北朝關隴之師,多出武當,前代建武當郡,武當軍,武當路以扼之」#8。武當山最初的得名,可能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防範巴、庸等古族及秦國入侵有關。春秋時期,房陵(房州)、均陵(武當)一線為楚國抵抗巴、麇、庸等國的前線,如《春秋左氏傳》曰:楚子伐麇,成大心敗麇師於防堵。戰國時期,秦楚兩國常在漢水、丹水一帶交兵,如公元前312年,楚屈匄攻秦,秦大破屈匄於丹陽(今河南省西部丹江之北),取楚之漢中。公元前304年,秦以上庸(今湖北省竹山西南)還楚。公元前280年,秦將司馬錯攻楚,拔黔中郡。楚割漢北、上庸地給秦。武當山地區直接與漢北、上庸相連,楚國當然要在這一地區駐紮軍隊,以勇武之士抵擋秦國的入侵。「武當」一詞的來歷或出於此。秦楚等國關隘常用「武」字,如武關(在陝西商洛縣南)、武勝關(在河南信陽縣境,與湖北省交界處)。當時,武當山區有楚國的軍事設施,《太平寰宇記》說:武當縣有「古寨山,在今縣北。戰國時楚築以備秦,今城所據之。山峻險,按今名大寨山是也」#9。

(三)宋代以前武當縣的建制沿革

  歷史上的武當郡、武當縣等行政區地名,皆取武當山以名之。《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有關「均州武當郡」的建制沿革記載較詳。其內容云:「均州武當郡,今理武當縣治。《禹貢》豫州之域。春秋屬麇國地域。楚滅麇國後歸楚。春秋及戰國,其地並屬楚。」《史記》:「秦昭王三十五年置南陽郡,其地屬焉。」《均州誌》記:「漢高祖五年(公元202年),置武當縣,屬南陽郡」。後漢因之,在荊州刺史部。三國為魏地,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仍置武當縣,屬南鄉郡。晉武帝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武當縣屬荊州順陽郡。永嘉之亂(310年),雍州始平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流入寓此,增平陽縣與武當同屬始平郡。

  南北朝因革不一,歸屬變動頻繁。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武當縣屬荊州順陽郡。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屬雍州始平郡。齊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屬興郡。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改興郡為南始平郡,領武當等數縣,仍屬南雍州。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年),梁岳陽王蕭詧在襄陽依附西魏。西魏大統十七年(551年),「改始平郡為武當郡」,屬西魏平州,領武當縣、均陽縣。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改平州為均州,領武當縣。隋恭帝義寧二年 (618年),置武當郡,領武當、均陽、平陵三縣。唐初改為均州。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敕均州、房州,屬隸山南東道。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

(四)武當郡的形勝之宜及「四至八到

  武當山在戰國時期處於楚、秦、韓三國交界處;三國時期魏、蜀兩國的邊界一度也在武當山附近;南北朝時期,武當山及附近的襄陽系南北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均州圖經.序》說:「其山武當,其浸滄浪。東連襄沔,西徹粱洋,南通荊衡,北抵襄鄧。」《郡守題名記》稱武當山為「襄陽堡障」。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在分析均州武當山地形的優越及險要時稱:「均州,東連漢沔,西徹梁洋,肘腋宛穰,顧盼荊楚。蘇代曰:『殘均陵塞黽隘』。蓋道出襄隨,則塞黽隘之險;北首宛洛,則入方城之郊。南北多事時,州實為綰轂之地,未可忽焉。」#10

  在政治安定的年代,武當山區偏居於鄂西北,不引人注意。但一旦發生戰爭,位於南北交匯線上的武當山區便成了綰扼要津、控制路口的要地。誰能佔據這一地帶,誰就能掌握軍事主動權。由武當山向南,經房陵,可入四川;向西可進入漢中盆地。然後北上能入陝西、河南,東進則入江漢平原。漢江流經武當山一段,古代稱「滄浪水」,由滄浪水溯河而上可入漢中,順流而下可經襄陽,入長江。由漢江之均口北行有丹江通道,沿丹水河谷而上,經丹淅,出武關,可進入陝西渭南地區。這條路線,在戰國時期是秦楚交往的主要通道,東晉桓溫北伐也循此道北上;由武當東北行是南陽盆地,這裏有著名的南襄隘道。這條天然隘道是古代江漢平原與中原聯繫的主要交通路線;由武當東南行是江漢平原西北重鎮襄陽,襄陽失守,則長江中下游地區危在旦夕。所以宋代嚴羽說:「襄陽根本地。」而武當地區又是「襄陽保障」,「當襄鄧之沖」。因此,從古代水路、陸路交通的角度看,武當山地區的確是交通要道,被稱為「荊襄襟帶,雍豫咽喉」。

  關於武當縣治到各地的路途里程,《太平寰宇記》和《元豐九域誌》都有明確記載。《寰宇記》記其「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九百八十里;東北至西京八百八十五里;西北至長安九百五十四里;東至鄧州二百四十四里;南至房州二百六十八里;西至金州七百三十二里;北至鄧州內鄉縣二百六十八里;東南至襄州三百七十六里、水路三百六十二里;西南至房州三百七十二里;西北至商州上津縣石丹山界三百四十四里;東北至鄧州三百四十四里。#11

從上述地理位置可以看出,漢唐時期,武當山道教所以不為統治者所注意,遠不如華山名聲顯赫,原因就在於其遠離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註釋:
#1元·劉道明《總真集》卷上《武當事實》。
#2民國·熊賓編修《續修大嶽太和山誌》卷二《山水》。
#3清·賈洪詔《續輯均州誌》卷十五《藝文》。
#4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山南東道二、均州》。
#5元·劉道明《總真集》卷上《武當事實》。
#6明·任自垣《大嶽太和山誌》卷十三《武當五龍靈應宮碑》。
#7王家祐《道教論稿》,四川巴蜀書社,1987年,第30頁。
#8清·王概《大嶽太和山紀略·圖考》卷四《仙真》。
#9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山南東道二.均州》。
#10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九。
#11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三《山南東道二.均州》。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 00:1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