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5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主要的宗教活動場所,阿語稱“麥斯志德”,意為“禮拜的場所”。但中國歷史上對伊斯蘭教的“麥斯志德”則有過不同的稱謂。唐代稱“麥斯志德”為“禮堂”,宋代稱“禮拜堂”,元代稱“禮拜寺”等,明中葉以來則通稱為“清真寺”。
穆斯林所到之處首先要建清真寺。寧夏伊斯蘭教出現于唐宋,中經元代,特別是隨著回族的形成,迄明代已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規模宏大的清真寺。修于明嘉靖十年(西元1531年)的 《嘉靖寧夏新志》中有寧夏古清真寺的記載。該書卷首附圖,繪有當時銀川城 “禮拜寺” 的圖址,並註明“回紇禮拜寺在寧靜寺北”,其面積相當於城內顯赫的貴族宅第“豐林王府”與“真寧王府”之和。寧夏現存著名的清真大寺有:銀川南關清真寺、永寧納家戶清真寺、同心清真大寺等。
“清真”,原為普通的名詞,是純潔質樸的意思。唐宋時期有名的文人墨客以“清真”入詩的不少。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韓生信英彥,裴子含清真”,宋代陸游《園中賞梅》詩有“閱盡千葩百卉春,此花風味獨清真”等等。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借用了“清真”一詞,並賦于“清真”以新的含義加以“壟斷”專用。如明清之際的回族學者解釋為:“清”指真主清凈無染,不拘方位,無所始終;“真”指真主獨一至尊,永恒常存,無所比擬。從此以後,回族穆斯林虔誠地稱伊斯蘭教為“清真教”,稱其寺院為“清真寺”。
回族的清真寺職能用途比較廣,作用較大,它既是回族穆斯林沐浴潔身、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又是舉辦宗教教育、傳播宗教常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講壇和經堂,還是回族群眾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以及公益事業的一個中心。回族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每星期五的主麻聚禮以及一年一度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都要在這裡舉行會禮。阿匐平時還要在清真寺給滿拉講學,給回族群眾講“瓦爾茲(戒勸)”,主持婚喪嫁娶屠宰食用禽畜等有關活動。在動亂年代和革命戰爭年代,清真寺曾成為回族群眾進行反抗鬥爭的重要場地。如清朝回族幾次抗清鬥爭都是在清真寺裏舉行儀式的。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寧夏建立的豫海縣回族蘇維埃政府,就是在同心縣清真大寺舉行慶祝大會的。現在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如寧夏回族自治區B前已有大小清真寺2666座。
回族的清真寺,從建築風格看有兩類:一類是圓柱拱頂的阿拉伯式建築,另一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宮殿式建築。回族的清真寺院乾淨衛生,清新寧靜,古樸典雅,寺院墻壁上繪有各種花卉圖案,殿門多是古體字《古蘭經》浮雕、阿拉伯文匾額、圖案繪畫裝飾,肅穆莊嚴、別致壯觀。
回族的清真寺其禮拜大殿均為坐西朝東的方位,整個寺院.一般都由大殿、望月樓、宣禮塔、經堂等組成教育講堂,是整個清真寺的重要建築;分前、中、後堂。禮拜堂正殿和壁龕背向麥加,以示跪拜的朝向,壁龕的右方有敏拜樓。凡穆斯林人禮拜堂必須洗大小凈和脫鞋,非穆斯林一般不讓進去。
回族的清真寺有一套制度。最早在教坊制度方面,實行的是“三教”制,即有一位掌教,專門掌握宣傳教義、領拜説教、勸導教民;有一位阿旬輔佐掌教執行教務、專司教學;還有一位鄉老,專管清真寺裏日常雜事。現在,有些地方已有所突破和改進,如北方,特別是西北,所有清真寺互不隸屬,每個清真寺都有一個阿旬,管事作主,招收學生,開學講經,處理本坊的宗教事務活動。有一個在回族群眾中德高望重的鄉老,主管收學糧以及幹“爾埋裏”等宗教活動的行政事務工作,每個清真寺還有一位寺師傅,在清真寺沐浴堂燒水,齋月敲梆子等,為眾人服務。現在清真寺裏的阿旬,由於教派和門宦不同,實行不同的方法,有的是委任 制,多數是選聘制。聘任期為一年,一年滿後可以連聘。這種方法比較民主,群眾如果對某一阿旬不信任可以解聘,另請高明。大一點的清真寺還成立了寺管委員會。大事由專管委員會討論決定。
現在全國著名的回族清真大寺主要有:廣州懷聖寺(相傳建於唐代)、泉州清真寺(建於1131~1162年)、杭州的鳳凰寺(建於1263年)、揚州清真寺(建於1257年)、北京的牛街禮拜寺(建於996年)、北京東四清真寺(建於1447年)、開封的東大寺、濟寧大寺、滄州大寺、臨夏南關大寺、西寧東關大寺、西安化覺寺、寧夏南關大寺、同心大寺、吳忠大寺、納家戶清真寺等等。
文章來源: 中國網綜合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