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419|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定光古佛(1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28 05:22: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定光古佛

 

一、前言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後,為了能在異國土地上紮下根來並發展壯大,逐漸走向世俗化。佛教世俗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佛學理論由艱深繁瑣演化為通俗簡明,成佛的道路也由漫長的苦行修煉甚至要累代修行發展為剎那間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二是僧侶從清淨的寺院走向喧鬧的塵世,由不食人間煙火發展為積極介入民間社會生活,主持或參與祈禱超度亡魂、驅邪鎮妖、祈福禳災等活動,扮演巫覡的角色;三是許多「有功德於民」的比丘和少數比丘尼在生前或圓寂後,成為「有求必應」的地方保護神,接受百姓的頂禮膜拜。

佛教較遲傳入福建,唐中期之前佛教在福建的影響很小,到唐末五代,福建佛教得到迅速發展,宋代達到鼎盛。由於福建佛教迅速發展和繁榮時期也是中國佛教世俗化的進程加快時期,所以與其它地區相比,福建佛教的世俗化色彩較為濃厚。以佛教俗神為例,出現在福建歷史上的佛教俗神不計其數,至今仍在福建民間有較大影響的還不少,諸如清水祖師、三平祖師、顯應祖師、扣冰古佛、慚愧祖師、滿和尚、月光禪師、定光古佛、伏虎禪師等等,本文僅探討定光古佛信仰問題,其它的福建佛教俗神另文探討。



二、關於「定光古佛」

定光佛的名稱由來已久,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定光」條曰:「(佛名)梵名提洹羯佛,Dipamkara,譯言錠光佛或然燈佛。有足曰錠,無足曰燈,作定非。釋迦佛嘗稱為儒童。此佛出世之時,買五莖之蓮奉佛,因而得未來成佛之別記。」《大智度論》曰:「如然燈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瑞應經》捲上載:「錠光佛時,釋迦菩薩名儒童,見王家女曰瞿夷者,持七枝表蓮燈,以五百金錢買五莖蓮奉佛。又見地泥濘,解皮衣覆地,不足乃解發佈地,使佛蹈之而過。佛因授記曰:『是後九十一劫,名賢劫,汝當作佛,號釋迦文如來』。」從上述記載可知,定光佛即然(燃)燈佛,因其點化釋迦菩薩而成佛果,當九十一劫時,將轉世普渡眾生。

我們知道,佛教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說,三世各有一名佛祖主持普度眾生,稱三世佛,通常認為過去世佛是迦葉佛,現在世佛為釋迦牟尼,未來世佛為彌勒佛。在三世佛中,崇拜過去世佛的人不多,崇拜現在世佛的人最多,而由於未來佛總是能給善男信女以希望,所以崇拜的人也不少。特別是在社會動盪不安、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善男信女對現世生活失去信心,許多人就把希望寄托在未來世佛祖身上,祈求未來世佛早日降世,超度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與此同時,各種未來佛轉世救度眾生的神話傳說也隨之產生。在民間,關於未來世佛是哪位佛祖,也有種種不同的說法,除了影響最大的彌勒佛之說外,還有燃燈佛、定光佛、無生老母等為未來世佛的說法。

有關定光佛將轉世普渡眾生的傳說,在五代時期的一些地區流傳。當時有人將定光佛轉世普渡眾生的傳說與朝代的更迭聯繫起來,鼓吹宋太祖是定光佛轉世,以此來爭取民心,為趙宋王朝披上一層神聖的外衣。宋人朱弁在《曲洧舊聞》卷一中說道:

五代割據,干戈相侵,不勝其苦。有一僧,雖佯狂而言多奇中。嘗謂人曰:「汝等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須待定光佛出世始得。」至太祖一天下,皆以為定光佛後身者,蓋用此僧之語也。

宋代初年甚至有人以宋太祖和宋高宗均出生於丁亥年,進而附會宋高宗也是定光佛轉世,《曲洧舊聞》卷八又載:予書定光佛事,友人姓某,見而驚喜曰:「異哉!予之外兄趙,宗王也,丙午春同居許下,手持數珠日誦定光佛千聲。予曰:『世人誦名號多矣,未有誦此佛者,豈有說乎』。外兄曰:『吾嘗夢梵僧告予曰:世且亂,定光佛再出世,子有難,能日誦千聲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予時獨竊笑之。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觀公書此事,則再出世之語昭然矣,此予所以驚而又悟外兄之夢為可信也。予曰:「定光佛初出世,今再出世,流虹之瑞,皆在丁亥年,此又一異也,君其識之,公其並書之」。

無獨有偶,佛門中也有人宣稱是定光佛轉世。宋朱弁《典洧舊聞》載五代宋初的浙江西湖法相寺的長耳和尚為定光佛轉世,曰:吾浙西湖法相寺,有長耳和尚肉身,相傳此僧為定光佛轉世。據《十國春秋》:長耳和尚於乾佑初化去,而宋太祖己生於天成二年矣,未能附會為一也。

查《十國春秋》卷八十九<列傳>中有關長耳和尚的記載頗為詳細:僧行修,泉州人,本陳姓子,生而異香滿室,長耳垂肩。迨七歲,猶不能言。……長遊方外,至金陵瓦棺寺,祝髮受具,參雪峰義存。武肅王天寶時,行修至四明山中,獨棲松下說法,天花紛雨。又趺坐龍尾巖,結茅為蘆,百鳥銜花飛繞。寶大元年,來杭之法相院,依石為室,禪定其中。乏水給飲,卓賜巖際,清泉迸出。乾佑初,忠銘王以誕辰飯僧永明寺。行修遍體疥癩,逕上座。王見大不敬,遣之去。齋罷,僧延壽告王曰:『長耳和尚,定光佛應身也。』王趣駕參禮,行修默然,但云永明饒舌、俄頃跏趺而化。……後賜號宗慧大師。

又據《湧幢小品》載:定光佛,初為和尚,號法真,耳長九寸,上過於項,下可結頤,吳越王賓禮之。居定光院,既寂,漆遺蛻,目翕口微開張,以院為寺,正殿居中,龕蛻居左,覆以樓,殿屢毀,不及樓。

民國《武平縣志.藝文志》引《湖濡雜記》:佛名行修,耳長數寸。吳越王於梁開平時,據兩浙之地,佛瓢適至。永明禪師告之曰:「此長耳和尚,定光古佛應身也。」是定光之號,五代時有之,不自宋昉也。而宋因靈異加尊焉。

又載:杭州法相寺,定光佛之金身在焉。瞻禮者盥手熏香,香煙一縷,上從七孔而出,彈其腹若空。謂所有郡人歲於 正月六日 為佛誕事,爆竹衝霄,響徹空谷,遙與虎林、秦望諸山相答應,至今傳者談為盛事.

清代俞樾《茶香室叢鈔》引宋代方勻《泊宅編》記載,江西婺州有一位俗稱豬頭和尚者,百姓以為他是定光佛轉世,曰:婺州有僧嗜豬頭,一啖數枚,俗號豬頭和尚。三衢之守,召師食,自牖窺之,見一鬼從旁食,師無預焉。師尋坐亡,閱師辭世頌,知是定光佛。[5]俞樾在抄錄《泊宅編》的有關定光佛轉世的資料後,頗有感慨地說:按吳越時,長耳和尚為定光佛轉世,事見《十國春秋》,至今西湖法相寺,其遺蛻存焉。乃此豬頭和尚,亦云是定光佛,何定光佛轉世之多耶。



三、閩西流傳的「定光古佛」

在閩西客家地區有較大影響的定光古佛,均不同於以上各說。現存最早的有關記載閩西定光古佛生平的文獻是南宋文人周必大(1126-1204)的《新創定光庵記》:定光,泉州人,姓鄭名自嚴。幹德二年(964年),駐錫武平南安巖,淳化二年(991年)別立草庵居之,景德初(1004年)遷南康郡盤古山,祥符四年(1011年)汀守趙遂良即州宅刱創後庵延師,至八年(即祥符八年,1015年)終於舊巖。

周必大對定光古佛的生平的描述雖然比較簡略,但寥寥數筆清晰地勾畫出定光古佛生平的基本輪廓,沒有任何神話色彩,成為後世志書撰寫定光古佛傳記的藍本。由於古代同安縣屬泉州府管轄,故文中說定光古佛為「泉州人」。

現存較早而且比較詳細記載定光古佛生平和宋代定光古佛信仰的是《臨汀志》。《臨汀志》成書於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由汀州知州胡太初修、州學教授趙與沐纂,是福建僅存的三部宋修方志之一(另外兩部為《三山志》和《仙溪志》)。《臨汀志》原書早佚,近年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的 廖天敏 先生據《永樂大典》輯校成冊,彌足珍貴。據胡太初、趙與沐的序跋可知,早在隆興二年(1164年)汀州就修纂了《鄞江舊志》,慶元四年(1198年)又續修了《鄞江志》,《臨汀志》是在這兩部舊志的基礎上編纂而成,「道釋」的記載特別詳細,為後世志書所不及,其中定光古佛傳就多達二千餘字,從中既可以瞭解定光古佛的生平,也可以窺見定光古佛信仰的產生和早期發展情。

關於定光古佛的生平,《臨汀志》載:定光古佛,俗姓鄭,法名自嚴,同安縣人。祖父仕於唐,為四門斬斫使,父任同安令。後唐同光二年(924年)鄭自嚴出生,11歲時出家,依本郡建興寺契緣法師席下。17歲時遊歷江西豫章、廬陵、拜高僧西峰圓淨為師,在那裡盤桓五年後,告別圓淨法師,雲遊天下。幹德二年(964年),來到武平縣南安巖,見這裡石壁陡峭,巖穴天成,遂結庵於此。景德初(1004年),應邀往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法,住持禪院。三年後返回南安巖。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郡守趙遂良慕名延請鄭自嚴到汀州府城,建寺廟於州府後供其居住,以便往來請教。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 正月初六 圓寂,享年八十二歲,遺偈共一百十七首,其中二十二首乃親筆所書。定光古佛去世後,百姓收集其遺骨及舍利,「塑為真像」,頂禮膜拜。

上述鄭自嚴的出生年是筆者根據其圓寂於淳化八年推算的,有關鄭自嚴的出生年代,文獻記載不盡相同,主要有五代說和元代說二種:

1.五代說。主張鄭自嚴出生在五代時期的除《臨汀志》的作者外,元代劉將孫、清代的楊瀾及康熙《武平縣志》、光緒《長汀縣志》和民國《福建省志》等的作者也持此說,但在具體出生年上又有分歧。元代劉將孫在《養吾齋集》卷二十八<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事狀>中承襲了《臨汀志》的鄭自嚴卒於北宋大中祥符八年,享年八十二歲說法。楊瀾《臨汀匯考》卷二對鄭自嚴的出生年說的比較含糊,但認為其為五代時人是很明確的:「南唐保大年間,寧化天華山伏虎禪師誕生其地,為居民葉千益之子。生時天為雨花。同時,定光佛亦來武平,為白衣巖主,汀郡沙門,一時稱盛。……伏虎、定光,生為汀人,沒為汀神,救旱御兵,至今崇祀。」而《福建省志》、《縣志》、《府志》多記載定光佛卒於宋淳化八年,如康熙《武平縣志》卷九<人物.方外志>和光緒《長汀縣志》卷二四<人物仙釋>有完全相同的記載:「淳化八年,師壽八十有二, 正月六日 申時集眾而逝,遺骸塑為真像。」民國《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宋方外>:「自嚴本姓鄭,泉州同安人,沙門家所稱定光佛是也。年十一出家得佛法,振錫於長汀獅子巖。幹德二年,隱於武平縣南巖。……淳化八年,坐逝,年八十有二,賜號定應。」而《福建高僧傳.宋一》也記載:「鄭自嚴於淳化乙卯 正月初六 ,集眾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時。」遂右肋臥而化,謚曰定光圓應禪師。「查歷史年表宋代淳化年號只有五年,並不存在上述各志書提到的「淳化八年」之說,也無《福建高僧傳》所說的「淳化乙卯」年。「淳化八年」和「淳化乙卯」年很可能是「大中祥符八年(乙卯)」之誤。另外, 王增能 先生據武平《何氏族譜.序》的「北宋幹德二年(964年),鄭自嚴卓錫武平南安巖,時年四十八歲」的記載推算,認為「公元917年為定光古佛誕生年,確屬明白無誤。」

2.元代說。《元至治自嚴尊者碑》:「略曰:自嚴尊者,元仁宗時曾應詔入都,靈異卓著。南歸杭州,遇山出蛟,以帝賜金鐘覆之。入閩,喜此巖有『一峰獅子吼,萬象盡歸依』語,啟道場,敕賜藏經。尊者接詔歸,有句云:『九重天上恩綸賜,順得曇花滿路香』。旋示寂於杭。閩人塑遺像於寺及巖中。「清末詩人丘逢甲見到此碑的記載後,不加考證,信以為真,認定定光佛是元代人,並說:「今所傳宋封定光圓應大德普度古佛者,當元仁宗而訛。」

造成上述文獻記載不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在歷史上宣稱定光古佛轉世的人不止一個,後世把他們混為一談,如宣統<定光大師來巖事跡>碑文中有:

按大師姓鄭名自嚴,閩之泉州同安人也。《胡壖雜記》云:『師名行修,耳長數寸。後梁開平時,吳越王據兩浙,師攜瓢適至,永明禪師告之曰:『此長耳和尚,定光古佛應身也。』行修蓋師別一道號,非異人也。其封號已見於五代之初,其生當必於五代以上矣。……宗(「宋」之誤)淳化間,坐化於杭州法相寺。杭人金其肉身,巖人塑其像以祀。

顯然,碑文的作者誤把杭州的長耳和尚與鄭自嚴視為一人,結果在許多方面自相矛盾,鬧出一些笑話。另一方面,由於年久代遷,一些文人學者在修志編書時,考證不精,以訛傳訛。筆者以為,周必大和《臨汀志》的作者離鄭自嚴圓寂的時間較為接近,他們的學術態度也較為嚴謹,所以,有關鄭自嚴的生平記載也較為可信,根據其卒年來推算出生年比較符合歷史事實,凡是與《臨汀志》不同的說法均不太可信。

四、「定光古佛」的傳說事跡

定光古佛在世時,民間就流傳著許多有關他的神話傳說事跡,這些神話傳說事跡可以分為五個類型:

一是除蛟伏虎,為民除害。如後周顯德年間(954-959年),定光古佛雲遊天下,路過大和縣懷仁江時,江水突然暴漲,濁浪翻滾,當地百姓說是蛟龍經常在江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定光古佛手寫佛偈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驟退,變成一片沙洲,後來當地人稱之為「龍洲」。相傳汀洲城南的龍潭中有孽龍危害百姓,定光古佛也投偈潭中,孽龍遂消聲匿跡。又傳定光古佛設道場時,「大蟒前蟠,猛虎傍睨,良久,皆俯伏而去」。淳化間(990-994年),牧場中的牛被老虎傷害,定光古佛聞訊後,直奔牧場,在牛被老虎咬死的地方立一木牌,寫上偈語,第二天天亮,猛虎死於路中。

二是疏通航道,尋找泉水。相傳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應邀到江西南康盤古山弘法途中,經過某一條江河時,江中佈滿槎樁,船隻常常觸樁而沉沒,定光古佛用手撫摸著槎樁,說道:「去,去,莫為害!」當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漲,槎樁均被江水沖走。到了盤古山後,發現井水枯乾,禪院缺水,遂用禪杖敲井沿三下,說道:「快出,快出!」到了晚上,落泉濺崖之聲不絕於耳,天明,井水湧出滿溢。又傳祥符四年(1011年),郡守趙遂良結庵州後請定光古佛住持,庵前有一枯池,定光古佛「投偈而水溢,今名『金乳』」。

三是祈雨陽。祥符四年(1011年),汀州久雨不晴,郡守趙遂良請定光古佛搭台祈晴,獲應。不久,又發生旱災,郡守胡咸秩遣使到南安巖請定光古佛祈雨,定光古佛寫一偈語給來使帶回汀州,剛進入汀州境內,大雨傾盆,是年喜獲豐收。

四是為民請命。咸平六年(1003年),官府向寺院徵收布匹,布匹則由當地百姓代交,定光古佛於心不忍,寫了一封要求免征布匹的信夾在上交的布匹中。官府發現後,十分惱怒,拘捕定光古佛詢問,定光古佛拒不回答,郡卒張曄愈怒,令人焚燒衲帽,可是火燒盡了衲帽越燒越白,只好把他放了,從此定光佛就一直穿白衣。

五是神通廣大。相傳宋真宗時,有一次在京都設宴請全國高僧,在皇帝面前無人敢就坐。定光古佛姍姍來遲,進殿後就大大方方地坐在皇帝的對面,宋真宗感到驚訝,問道:「大師從何處來?幾時起行?」定光古佛答道:「今天早上從汀州來。」真宗不相信,又問:「汀州太守是誰?」答道:「是胡咸秩。」宴畢,真宗故意叫定光古佛帶一些齋飯賜給胡咸秩。齋飯帶到汀州還不,胡咸秩驚詫萬分,上表謝恩。真宗接到胡咸秩的表文後,才相信定光古佛非等閒之輩,稱之為「現世佛」。又傳祥符初年(1008年),廣東惠州有一艘運載磚瓦的巨船擱淺於河源縣沙州,僧侶來到南安巖請求定光古佛幫忙。定光古佛書寫一首偈語給來僧,來僧持偈到擱淺的船上,船隻莫名其妙地拔動,順利航行。

上述神話傳說事跡曲折地反映兩個歷史事實:一是定光古佛在世時曾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受到群眾的愛戴,故親切地稱之為「和尚翁」;二是定光古佛在世時就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其影響不限於閩西,在江西和廣東等地也有一定的影響,所謂「自江以西,由廣而南,或刻石為相,或畫像以祠,家有其祀,村有其庵。」鄭自嚴圓寂後,很快被群眾奉為神靈,尊稱為「聖翁」。

值得注意的是,定光古佛去世後,許多文人士大夫也紛紛撰寫詩文,盛讚定光古佛,志稱:「名公巨卿,大篇短章,致讚歎意,無慮數百篇」。

其中以大文學家蘇東坡的贊詞最為有名,他寫道:定光古佛,不顯其光,古錐透穿,大千為囊。臥像出家,西峰參道,亦俗亦真,一體三寶。南安石窟,開甘露門,異類中住,無天中尊。彼逆我順,彼順我逆,過即追求,虛空鳥集。驅使草木,教誨蛇虎,愁霖出日,枯旱下雨,無男得男,無女得女。法法如是,誰奪誰與?令若威怒,免我伽梨,既而釋之,遂終白衣,壽帽素履,髮鬢皤皤。壽八十二,與世同波。窮崖草木,枯臘風雨。七閩香火,家以為祖。薩埵御天,宋有萬姓。乃錫象服,名曰「定應。

鄭自嚴在世時,百姓雖然就把他看做是定光佛的托胎轉世,《鄞江集》載:「初波利尊者自西土來住盤古山,即有讖曰:「後五百歲有白衣菩薩自南方來居此山,即是定光佛也。」《臨汀志》也有類似的記載:初,南康盤古山被利禪師從西域飛錫至此,山有泉從石凹出,禪師記云:「吾滅五百年,南方有白衣菩薩來住此山。」其井湧泉,後因穢觸泉竭,與議請師主法席,以符古讖。師許之,乃泛舟而往。[18]然而據現有資料來看,鄭自嚴在世時,只有「白衣巖主」、「和尚翁」等稱號,去世後不久,百姓稱之為「聖翁」,還沒有徑稱之為「定光古佛」的記載。鄭自嚴被朝廷正式敕封為「定光」封號是在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



五、「定光古佛」的封賜

我們知道,宋代地方神明追封敕號蔚然成風。敕封的程序一般是地方官僚或鄉紳上表請封,列舉所謂「功及生民」的種種「靈異」,朝廷派人到實地核實後,就頒誥敕封,所以宋代所敕封的神明很多,但也並不是像有些人所理解的那樣,只要有申報便必定敕封,而是有一定的規制可循。史稱:諸神祠無爵號者賜廟額,已賜額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從其本封。婦人之神 封 夫人,再封妃。其封號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如此,則錫命馭神,恩禮有序。欲更有增神仙封號,初真人,次真君。

據《臨汀志》引《行實篇》記載,鄭自嚴獲得朝廷的八字敕封也並非易事,前後花去近百年的時間,請封過程如下:

熙寧八年(1075年),郡守許公嘗表禱雨感應,詔賜號「定應」。崇寧三年(1104年),郡守陳公粹復表真相薦生白毫,加號「定光圓應」。紹興三年(1133年),虔寇猖獗,虔化宰劉僅乞靈於師,師於縣塔上放五色毫光,示現真相,賊遂潰。江西漕司以聞,紹興二年(疑為「三年」之誤)嘉「普通」二字。幹道三年(1167年),又嘉「慈濟」,累封至八字大師。民依賴之,甚於慈父。……紹定庚寅(1230年),寇挺起,干犯州城,勢甚岌岌,師屢現靈。賊駐金泉寺,值大雨,水不得渡。晨炊,粒米迄不熟,賊眾饑困,及戰,師於雲表見名旗,皆有草木風鶴之疑,遂驚愕奔潰,祈求乞命。汀民便生,皆師力也。嘉熙四年(1240年),州人列狀於郡,乞申奏賜州後庵額,有旨賜額曰「定光院」。續又乞八字封號,內易一「聖」字,仍改賜「通聖」,今為「定光圓應普慈通聖大師」。

劉將孫《養吾齋集》也有類似的記載:

熙寧八年(1075年),守許當之禱雨感應,初賜均慶禪院開山和尚號」定應大師」。至崇寧二年(1103年)守陳粹言白衣菩薩木雕真相。紹聖三年(1096年),於額上連眉間生白毫百餘,莖毫末,各有舍利。至四年,面上右邊及後枕再生白毫,有旨加號「定光圓應」,仍許遇聖節進功德疏,回賜度牒一道。紹興三年(1133年),以江西轉運司奏虔州南安巖定光圓應大師於虔之虔化縣塔上放五色毫光,驚破劇賊李敦仁,收復二縣,乃賜「普通」二字。幹道三年(1167年),再以福建轉運司奏汀州祈禱列上實跡,復加賜八字,師號為「定光圓應普通慈濟大師」。嘉熙四年(1240年),敕以師像留州治後庵,賜後庵額曰「定光」,仍於封號中易一「聖」字云。

從鄭自嚴的八字封號的由來,還可以看出兩個不容忽視的歷史事實:一是去世後的定光佛,其主要職能是祈雨和禦寇,除此之外,「他如起疫癘,解冤詛,盲者視,跛者履,獵者悔過,機械者息心,夢寐肸蠁,遷善遠罪,起死回生,無遠弗屆。」而且還有保佑科甲仕途的職能,其職能大大超過生前。其中治病的方法最為有趣,「凡病而禱者,奉紙香上,良久可得藥。藥五色,紅、黃者即愈,褐者、緩黑者不可為。或輕如爐灰,或實如粟粒[22]。」二是鄭自嚴的八字封號有六字來自閩西官員的請封,有兩字來自江西南部官員的請封,這種情極為少見,說明在兩宋時期,定光佛信仰主要在福建的西部、江西的南部地區流傳。

六、崇奉「定光古佛」的寺廟

宋代,定光古佛信仰影響最大的無疑是閩西武平縣均慶寺,所謂:

若其化後,香火之盛,棟宇之崇,其威光顯赫,不可殫載。(南安)巖介乎閩廣之間,前五里為梅州境,幽篁曠野,極目無居人,寇盜之所出沒。然數郡士女,結白衣緣,赴忌日會,肩駢踵接,巖寺屹然,道不拾遺,無敢犯者。

其次是江西吉安的西峰寶龍祥符寺。《養吾齋集》卷十七<西峰寶龍祥符禪寺重修記>記載:

廬陵(江西省吉安一帶)城中諸禪現大神信道場者,西峰第一。西峰之盛,繇定光古佛。古佛之得道,繇圜淨禪師。圜淨則西峰之第六世也。今法堂題『古佛參處』以此然。郡士民與四方皆知事定光,請藥藥現,五色異彩。祈嗣悉應,禱雨陽雨陽若。……定光之辭世也,圜淨曰:「留福德鎮山門」。以是西巖雖盛於臨汀,而靈異尤著於廬陵與仰山等方寺。盛時,每歲孟春六日,人皆袨服車徒,波騰塵沸,十里爭道,環為園林,游娛炫麗。地主遨頭歌衢擊壤,耳喧目奪,忽轉禪林,喬木如雲,高堂法座,風幡肅然。雖接跡坌至,入門意消。稽首足尊,生平何行,未有不俯仰自失也。

定光佛在廣東的北部也有較大的影響,洪邁《夷堅志》記載這樣的故事:宋貺益謙,少時遇一僧人,相約到梅州見面,紹興以後,宋氏到梅州當官,「追憶僧言,至即訪之,彼人云:『未嘗有。』或曰:『此邦崇事定光佛,庵在城外,有簽告人,極靈感。』欣然往謁。再拜,仰瞻貌像,乃一化僧真身,與昔溪上所睹無少異。自是日往焚香致敬。既而因母老故,恩許自便.作木像僧真,輿以歸。到新安,於宅旁建庵,名曰『慈報』。」

南宋末元初,由於戰亂,一些寺廟被破壞,連武平南安巖的均慶寺也「寺焚碑毀」。有些寺院在元代初年被重修,如南巖均慶寺於元代初年重修,無論是達官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均慷慨解囊,捐資修建,到大德七年(1303年)已是規模宏偉的寺院,當地官員劉將孫描寫道:「予客授臨汀,大德癸卯,有旨誦經,環一郡六邑,惟南巖均慶禪寺定光古佛道場有新藏。於是陪府公蒞焉。貝葉新翻,列函嚴整,寶輪炫耀,棟宇高深,龍蛇通靈,護持顯赫。」後來,又得到汀州、梅州、循州、惠州、連州等地善男信女的巨額捐資,修建了大雄寶殿、雨華堂、山門、五百羅漢堂、雲會堂、齋堂、塔等建築,並購買若干寺田,經過元代的修建,均慶寺成為汀州最大的寺院。

江西廬陵西峰寶龍寺在元代初年也因戰亂焚燬,「僅存靈柱」。總管周天驥發大誓願,用三十年時間募緣修建,繇門達堂,鼎新越舊。宗風法席,煒煒煌煌。佛殿尊嚴,法堂重閣。僧會宏宇,寶藏新輪。古佛殿祠,深靚環拱。僧寮方丈,瀟灑不塵。廊廡改敞,山門增高。補松種樹,像設金碧。製器備用,既美既完。施田日增,度徒歲廣。其餘力者,為太平橋。厥自至元丙子,以及大德丙午,西峰新寺,無處不新,無物不備。

七、明清以來的「定光古佛」信仰

明清以來,定光古佛信仰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奉祀定光佛的寺廟增多,分佈也較廣

元代以前,有文獻記載的奉祀定光古佛的寺廟不多,而且主要分佈在福建、江西和廣東三省交界處。明清以後奉祀定光古佛的寺廟劇增,分佈也較廣,黎愧曾《重修梁野山定光禪院題辭》寫道:

佛氏之盛,精藍紺宇遍海內,而汀之禪院獨稱定光,定光禪院於臨安、於泉南、於江右、無弗有,而汀為。

武平縣南安巖均慶寺作為定光古佛信仰的祖廟,曾在明萬曆年間和清乾隆十六年先後兩次被重修,乾隆十六年的重修所需銀兩,除了在武平境內募緣外,還「外募十方,遠及台灣」,一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重修,使之更加富麗堂皇。在武平縣,還有伏虎庵、禪果院、定光伏虎庵等奉祀定光佛的寺廟。在沙縣洞天巖建有老佛庵,庵旁岩石上雕刻著定光古佛的睡像,俗稱「靈巖睡像」,舊時這裡香火鼎盛。洞天巖還「有長耳佛像,水旱禱著靈跡」。建甌縣鐵獅山定光巖,「深邃奇絕,中祀定光佛」。順昌芹山「里人以為定光佛第二道場」。泰寧也有定光佛的傳說,曰:

幹德間駐錫於邑之保安寺,趺坐三月餘。夏日偶游葉家窠,見兒童飲於溪,因謂曰:「溪水夏則不淨,不宜飲。」遂隨手指地,湧泉成井,夏清冬濁。後在汀州武平之南安巖示寂,邑人塑其像,稱曰南安公。

連城縣白仙巖、崇安縣大漿嶺以及清流縣境內都建有寺廟奉祀定光古佛。

明清時期定光古佛信仰還傳入台灣省,至今台北、台中還有若干座專祀定光古佛的寺廟,最有名的是淡水鄞山寺。

(二)與定光古佛傳說有關係的「勝跡」遍佈閩西、閩北地區

據文獻記載,定光佛在世時,足跡遍佈東南沿海各省,尤其在福建留下許多與之有關的「勝跡」,如清流縣灞湧巖,這裡飛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境,相傳「舊無水,定光佛至飛錫,凌空七日復返,始有泉湧。其夜,風雷大作,雨水滂沱,僧驚避遲。明視之,庵推出谷口,其下飛瀑數丈如珠廉,至今莫尋其源」。連城縣滴水巖,「相傳定光佛嘗駐錫於此」。上杭縣東安巖,「宋定光佛常棲於此巖」。武平縣是定光佛信仰的中心,有關「勝跡」尤多,如禪果院後有龍泉井,常有龍珠在井中發光,相傳為定光佛所鑿。離南安巖數十里處的綠水湖,水色深綠,相傳為定光佛創院時,拄錫成湖,建寺院的杉木從湖中湧出,定光佛取其綠色的湖水為顏料畫樑柱。南安巖前有12座山峰並峙,相傳因定光佛的偈語「一峰獅子吼,十二子相隨」而得名。黃公嶺上有泉水名聖公泉,相傳乃定光佛杖擊泉湧,泉口雖僅杯勺大小,但千人飲之不竭。武平縣還有蛟塘,相傳亦為定光佛所鑿。武平縣的許多地名也由來於定光佛的神話傳說,如「寄子嶺」的傳說至今仍為當地百姓津津樂道。相傳寧化余某,曾向定光佛祈求子嗣,不久,妻子果真懷孕,生下一子。余某夫婦感恩不盡,抱著兒子一齊到南安巖均慶寺叩謝,想不到離南安巖20里處小兒子突然死去。余某夫婦仍堅信定光佛法力無邊,定能使自己的兒子死而復生,就把兒子暫且安放在荒嶺,一起到南安巖均慶寺進香祈禱。拜畢,回到荒嶺,死去的兒子早已復活,正坐在那裡吃饅頭呢,後世人稱此荒嶺為「寄子嶺」。

(三)與定光古佛信仰有關的某些宗教活動轉化為民俗

定光古佛在閩西的影響很大,被當地百姓奉為最靈驗的神靈,志稱:

汀人朔望歲時持香燈,詣院稽首禮拜者,男女常及萬人。

《榕村語錄》也說:

閩自五季,崇尚佛教,汀中古剎,昔時創建者甚多,但迄今廟貌剝落,俗中敬奉者,只有定光(伏虎)二佛,其餘寺觀率改為關聖大帝廟矣。由於定光古佛的影響很大,有些與之有關的宗教活動久而久之就轉化為民俗。一是「搶佛子」習俗,光緒《長汀縣志》載:汀俗佞佛,民間借祈報之禮以間行怪事,如郡城 正月初七 ,鄞河坊迎神於南廨寺前,將長竹二竿結伏虎佛號牌於上,嗣艱者分黨糾集,候迎神畢,牌墜下,聽各攘臂分搶,搶獲者眾,用鼓樂果導引歸家,以慶舉子之兆,間有獲應者。不記肇自何年,俱昔日好事之徒為之。

《閩雜記》也有類似的記載:

長汀縣向有搶佛子之俗。每年正月初七日,定光寺僧以長竹二竿懸數十小牌於杪,書伏虎佛號,無子者群奉之而行,自辰至酉,咸以長鉤鉤之,一墜地則紛然奇取,得者用鼓樂迎歸供之,以為舉子之兆。然亦有應,有不應,惟其紛奪,或至鬥毆涉訟耳。二是「請濕風」、「請燥風」習俗,汀州府城東南赤峰山有定光佛寺,為一郡最高處。寺中一長幡,久雨久晴則豎寺前,有風自南來幡腳飄北,次日必晴,俗謂之「請燥風」。久晴求雨則豎寺後,有風自北來幡腳飄南,次日必雨,俗謂之「請濕風」。有時還要抬出定光古佛和伏虎禪師的神像巡繞田野,祈求豐收。楊登璐《芷溪竹枝十九首》之五:

首夏青苗發水田,定光伏虎繞橫阡。醮壇米果如山積,奏鼓鼕鼕祝有年。

八、余論

隨著定光古佛信仰的進一步擴大,各種神話傳說大量流傳,這些新出來

的神話傳說與宋代相比,具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人情味較濃。《洞天巖志》載,清順治三年(1646年),大圖京率兵至百步鋪,有兩位僧侶晉見,說:「城即開,幸勿傷民。」言訖,忽然消失。第二天,又看見兩位僧侶從臥龍山顛往下灑水,深感詫異,召見當地百姓詢問,並描述兩位僧侶的形狀,百姓曰:「汀州府有定光、伏虎二位古佛,大王所見或許就是他們顯靈。」大圖京半信半疑,來到定光佛寺一看,所見到的僧侶與佛寺中的定光、伏虎古佛的塑像相同,遂命郡人重修寺院。在這裡,定光古佛不是像宋代那樣通過「靈異」來阻擋或嚇跑入侵者,而是見大勢已去,採取了勸告清兵不要屠殺無辜的靈活措施來保護汀州百姓,成為一個「識時務」的神靈,富有人情味。

二是與閩西人文緊密結合。一方面與何仙姑的傳說相聯繫,據武平《何氏族譜》記載,何仙姑的父親何大郎曾任寧化知縣,定居在寧化石壁村,後唐天成元年(926年)遷居武平南安巖,後晉天福二年(937年)生女何仙姑。何仙姑自幼喜清靜、不飲酒、不茹葷、隱遁在南安巖中修真,成為神仙。干德二年(964年),鄭自嚴遊歷武平,選中南安巖為寺院,到處募化建造寺院。有人勸何仙姑另找地方修煉,仙姑不答應,說:「我生於此,長於此,靜修於此,豈能捨巖而他住?」有一天,何仙姑出觀看洪水,鄭自嚴乘機入巖趺坐。仙姑回巖後,發現有大蟒猛虎盤伏在鄭自嚴周圍,十分馴服,就將所見告訴父親。何大郎欽其神異,遂施巖為佛殿,並捐獻地三十三畝八分,腴田四千七百秤,塘田四十六畝為寺院供養。鄉人在建造佛殿供定光佛居住外,還構樓以祀仙姑。另一方面與李綱的傳說相聯繫,相傳定光佛遊歷沙縣時,變成一個老和尚,從溪南騰空而渡,正好被李綱遇見,李綱知道老和尚非凡人,就上前叩問姓名、住址,並要拜他為師。定光佛拒收他為徒後,李綱又以前程卜問。定光佛寫一偈語送他,偈語曰:「青著立,米去皮,那時節,再光輝。」最初,李綱不知道

偈語的含義,到了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包圍開封時,李綱應詔入朝,出任尚書右丞,翌年出任宰相,偈語的預言(「青著立」三字寓「靖」字,「米去皮」三字寓「康」字)得以驗證。《沙縣志》卷四又載,李綱被貶謫於興國寺時,看見一個老和尚渡溪時,足不履橋,離地騰空而行,覺得詫異,尾隨和尚到洞天巖。老和尚在岩石上閉目養神,李綱待老和尚醒來後,前去與他攀談,井邊走邊談,至溪橋才相別。待李綱回首,發現老和尚駕雲騰霧而去,才知道老和尚是定光佛的化身。

三是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宗教觀。相傳某地築陂,因水流湍急,久而不能合攏。一天,一位老太婆給築陂的兒女送飯,正好遇到變化成乞丐的定光佛向她乞食。老太婆將築陂事及家中困苦狀一五一十地告訴定光佛,對他的乞食麵有難色。定光佛拖著沉重的步伐走開了,老太婆見他餓成這個樣子,忽動惻隱之心,將所有的飯菜施捨給定光佛。定光佛吃完後,來到水陂,叫眾人走開,即脫下草鞋,甩往壟口,彈指間水陂合攏,且十分牢固,經久不毀。鄉人德之,立廟奉祀。又傳定光佛某日到武平縣梁山下的蘿斗坑一帶化緣,某富翁不但不理睬他,而且連借鍋煮飯也不給柴火,定光佛說:「我只好用腿當作柴火了。」說罷,竟將雙腿伸入灶膛,嗶嗶啪啪燒了起來。須臾飯熟,餐畢,定光佛揚長而去。富人發現定光佛雙腿完好,而家中的飯桌、板悉被燒光,遂持打狗棍追了上來。定光佛行走如飛,來到水口,背起一塊大石頭放在梁山頂,讓石頭懸空而立,危危欲墜,使為富不仁的富翁擔心巨石從山上滾下來而惶惶不可終日,以示懲罰。

以上關於「定光古佛」的討論,明確地指出中國人信仰佛教的另一個面貌,這是以往研究中國佛教的學者,所不重視或忽略的。「定光古佛」這個案例,顯示佛教在中國化、區域化的過程神異、俗民性,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8-31 00:14:12 |只看該作者
福建省武平縣臺辦介紹,客家定光古佛擬於今年9月赴台灣巡遊,相關工作方案正在細化中。
  經有關部門批復同意,應台灣定光佛信仰總會邀請,武平縣將護送定光佛像赴臺巡遊,並組團參加9月在臺舉行的2010年海峽兩岸定光古佛文化節活動。屆時,定光佛像將由43人巡遊團護送,從武平岩前獅岩出發,經廈門港、金門,抵達彰化定光古佛廟,隨後在彰化、台北、新竹、桃園等地參與為期8天的佛事活動。海峽兩岸定光古佛文化節將由兩岸合辦並輪流舉辦。

  武平岩前鎮獅岩是“客家保護神”定光古佛的卓錫地。隨著客家人的繁衍遷徙,定光古佛信仰于明清時期傳入台灣。獅岩出土的“台灣府信善樂助建造仙佛樓重裝菩薩碑”上,刻著清雍正年間台灣信眾為助建仙佛樓捐獻的情況。

  近年來,武平縣和台灣圍繞定光古佛信仰,開展了多項交流活動。今年3月,武平縣經貿考察團赴臺交流,與彰化定光佛廟簽署了交流合作協議;5月,武平縣再組文化考察團赴臺,武平縣客家聯誼會與台灣海峽兩岸合作發展基金會在台北簽署協議,成立海峽兩岸客家定光宗教文化研究會。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8-31 22:48:27 |只看該作者
定光古佛  神都有無限的光環

Rank: 4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1-9-1 17:38:04 |只看該作者
僧行修,泉州人,本陳姓子,生而異香滿室,長耳垂肩。迨七歲,猶不能言。……長游方外,至金陵瓦棺寺,祝髮受具,參雪峰義存。武肅王天寶時,行修至四明山中,獨栖松下說法,天花紛雨。又趺坐龍尾岩,結茅為,百鳥銜花飛繞。寶大元年,來杭之法相院,依石為室,禪定其中。乏水給飲,卓賜岩際,清泉迸出。乾祐初,忠銘王以誕辰飯僧永明寺。行修遍體疥癩,徑上座。王見大不敬,遣之去。齋罷,僧延壽告王曰:‘長耳和尚,定光佛應身也。’王趣駕參禮,行修默然,但云永明饒舌、俄頃跏趺而化。……後賜號宗慧大師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1-9-21 11:15:20 |只看該作者
感恩師兄的分享 多了解了一些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0 05:0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