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1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從屏東縣潮州往竹田的路上,有一個很特別的村落,名為「糶糴村」。看到這個村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發音,不過,這可不是什麼自創的文字,而是確有其意及出處的。
糶,讀作「ㄊ一ㄠˋ」,左邊寫成出米,也就是賣出米穀之意;糴,讀作「ㄉㄧ ˊ」,左邊寫成入米,即買入米穀之意,至於客家話的發音為「ㄊㄧㄠ ㄊㄚ」。
而這兩個字的出處,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糴,入穀也。」,「糶,出穀也。」;而在《文獻通考》中:「古今言糶糴斂散之法,始於齊管仲、魏李悝。」,而在唐詩也有「五月糶新穀」。
而「糶糴村」發展的歷史很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也就是差不多三百年前,是客家先民在竹田鄉最早開發的客家村落。
糶糴村位居屏東平原的中樞地帶,連接高屏六堆的初墾地「濫濫庄」,因此客家先民來此開闢良田種植水稻,便由這裡利用龍頸溪的水路運輸,連接東港溪至東港接駁大船銷往大陸唐山。所以就在糶糴村設立河口港,稱為「達達港」,成為早期台灣南部客家經濟活動的重要入口,也是早期六堆客家地區米穀雜糧買賣的集散地。
由於糶糴村出口的米,需裝船沿河運至東港,卻因當時東港溪經常氾濫成災,大量的貨物只得暫時頓放,所以在糶糴村接下來的「竹南村」,原名叫「頓物庄」,在客家話就是屯積穀物的意思。
至於當時稱為「達達港」的貨物進出港口,雖曾經繁華喧鬧一時,但因隘寮溪改道,東港溪水源的枯竭,溪面逐減縮小之下,船運已全部不再;加上鐵公路開通,,陸運發達,達達港逐漸沒落,在年代物境變遷之下,幾番物換星移之後,如今遺址只剩下一座平湖攔水的水閘門、敬字亭及土地公廟。
而土地公廟位在河岸邊一棵巨大老榕樹下,是一座六角(代表天地六合的象徵)涼亭式的土地公廟,正是「達達庄粮埤福德正神」,庇佑此地渡船頭的合境平安航行,物豐民富,至於矗立後岸南端的一座紅磚造的古樸「敬字亭」,更是專為焚化字紙的亭爐,顯示客家人對於敬字惜紙的觀念重視。
現今,在這裡已看不見昔日稻米進出口的繁榮景像,但竹田鄉為發展地方產業文化觀光活動,因已著手規劃將這裡的遺址,與僅距二公里的竹田火車站做為結合,希望成為屏東平原客家文化觀光產業的再興據點之一。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