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4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藝術] 台灣客家採茶戲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2-2 01:44: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前言:

採茶戲,在台灣族群生態中,特指客家人之戲劇表演,此乃因客家人多居住於丘陵地帶,從事之工作與種茶、採茶有關,並因族群文化特性,發展出與「茶」之特殊關係。(在台灣從事種茶工作者,除客家人外,尚有福佬人、原住民,但與「茶」關係緊密,並將「茶」融入族群音樂文化者,僅客家族群。)若以戲劇形式及發展階段而言,台灣之採茶戲可分二類:一是屬小戲的「三腳採茶戲」,另一為飾演角色眾多、敷演複雜劇情的「客家大戲」。以下就台灣客家採茶戲做一簡單的介紹:

一、台灣客家採茶戲的源起

  約在明末清初,中國民間小戲最活躍的時候,由茶農在山上工作時所唱的採茶歌起始,漸漸與民間歌舞配合,形成了「採茶燈」,亦稱作「茶籃燈」,後來表演內容、唱腔及形式不斷地多樣化,再加上絃樂器的伴奏,逐漸發展為只有三個腳色(二旦一丑)的形式,風格輕鬆活潑熱鬧,內容以即興演出為主,故事簡單,反應生活的小戲,二旦一丑的三腳採茶戲。

  客家人自西晉時期以後從中原地區向南遷徙,在明鄭時期又開始移居至台灣,在大陸原有的風俗習慣乃至於演戲的傳統,也很自然地隨著移民而流傳到台灣。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清乾隆年間,福建廣東人移民到桃竹苗一帶,其中大多數來自嘉應州,而且台灣客家三腳採茶戲是以四縣腔山歌與採茶混用,也正是嘉應州一帶客家人所使用的語言,顯然此劇種是在道光年間之後由福建廣東傳到台灣發展而成,也因為這段時期移民的生活逐漸安定之後,才有多餘的閒暇時間去尋求娛樂生活!

二、台灣客家採茶戲的發展

  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看戲是大多數民眾所喜愛的休閒方式之一,而戲曲表演也是中國長久以來用以喜慶、酬神、祭典等的主要方式。由於「三腳採茶戲」本是客家地區最為人熟悉的小戲,自中國大陸傳入台灣後,逐漸流行於客家族群聚落中,而於清末民初時期達到鼎盛。

  三腳採茶戲,由一丑二旦飾演茶郎張三郎採茶賣茶的故事而得名,劇情唱腔固定,故事分為數小段。其表演型態為落地掃,演員在廟前、民宅之禾埕或茶工廠等地之廣場進行表演,以說白、唱腔鋪陳劇情,並加入簡單的歌舞動作。此種表演方式及內容,深受早期來台客家族群之喜愛。對台灣客家族群而言,三腳採茶戲是相當傳統且珍貴之戲曲文化資產。

  而客家大戲為民國十年左右,受時代環境及外來劇種影響下所形成之新劇種。因三腳採茶戲在台灣的地方戲曲改良風潮下,由小戲改良為大戲的形式。由於僅由一劇目組成的三腳採茶戲已不能滿足觀眾娛樂之需求與廟會供需,藝人紛紛學習、吸收客家山歌及外來劇種之音樂、劇目、表演方式。在當時客家地區之迎神廟會活動中,亂彈及四平戲是野台戲之主力,故亂彈、四平戲即成為客家大戲學習模仿之對象。另在戲班演員與外江戲(海派京劇)演員交流及時間蘊含下,漸漸發展成為演員人數眾多、講究舞台表演,包括音樂、科介、服裝、砌末、化妝等多項藝術的綜合表演。

  客家大戲雖由傳統三腳採茶戲之基礎蛻變而成,演員腳色早已超過三人,但仍保有客家傳統「九腔十八調」之風格韻味及三腳採茶戲丑角口白詼諧逗趣、作表活潑生動之喜劇特質。二者風貌乍看之下卻大不相同,這與此劇種的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環境變數息息相關。戲曲改良一開始,多半演出規模較小的文戲,為配合「改良戲」演出所需不斷演化,從【老時採茶】、【新時採茶】到【老腔平板】,漸漸演進成【平板】。【平板】成為大戲的主要唱腔,並不使用在三腳採茶戲中,而是使用於大戲中。【平板】的成熟,使改良戲已粗具「板腔體」戲曲的規模與體制,使客家採茶戲得以成為大戲的一份子,能演出的劇目更多,並兼備文戲與武戲的演出規模形制,而能與其他劇種在戲園表演場所中相互抗衡。客家大戲唱腔除由「九腔十八調」發展變化外,也吸收其他劇種及民間歌謠小調,作為客家大戲的養分,不斷茁壯,與歌仔戲的發展過程相似,可算是台灣本土所產生的劇種之一,並不斷在創新演進,已逐漸走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甚至進駐「國家戲劇院」,將客家戲曲文化帶到國家藝術殿堂,呈現新的藝術風貌!

結語:

  台灣客家採茶戲在表演文化藝術上,有其獨具的特殊性,隨著客家文化經歷千百年來時空變遷與環境迭轉的焠煉,而產生的藝術瑰寶,保存了先民對生活最純樸、自然、原始的體悟,也保留了漢民族重視禮樂的傳統。這些傳統戲曲文化累積了先民的生活智慧與藝術經驗,為我們重要的鄉土文化資源,也是創新現代文化的最佳基石,在藝術上仍具有寬廣的發展空間值得我們去探索。近年來,民間文化工作者與政府相關單位大力推展客家文化,喚起更多的民眾來參與本土文化活動,一起來關心我們的傳統戲曲文化,並加以承傳與發揚光大!

來源:行政院客委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12 12:1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