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0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
潛力點基本資料
【國家】:中華民國(台灣)
【所在地】:雲林縣、嘉義縣、台南縣三縣
【方位】:北緯23°35';東經120°21'
【範圍】:東以烏山頭水庫為界,向西延伸至台灣海峽,包含蓄水池(烏山頭水庫)、導水線、主要輸水幹線、支線、排水設施及其他相關場域等。
【環境介紹】
嘉南大圳開發之初,即建構出川流式攔水之濁水溪系統,與調度式烏山頭水庫系統聯合運用的思維,於烏山頭水庫系統終點興築暗渠,貫穿北港溪與濁水溪系統聯通。
烏山頭水庫位於臺南縣官田鄉及六甲鄉,是嘉南大圳主要之貯水池,為截斷官田溪而成,設計蓄水容量一億五千四百一十五萬立方公尺,水庫四周為錯綜羅列的山陵,從空中鳥瞰宛如珊瑚,又名珊瑚潭水庫。攔水壩位於官田溪上游,長一千二百七十三公尺,高五十六公尺,為特殊「水力淤填式土壩」,興建過程將取自曾文溪底的石礫、沙土混合物,放於壩址兩側,以強力水柱噴射,使大石留置,細微土壤流向中央形成土壩,壩體建成時規模為該類壩體中,東亞第一、世界第三者。出水口位於烏山頭水庫下方,共有四個出水孔洞,可依需要調節水量。出水口向西為主要取水道,連結水庫與水圳,寬四十多公尺,長約二公里,以地下箱涵與平面道路交叉。取水道端點為分歧工作站,具有巨形水門兩處,分別控制嘉南大圳北幹線與南幹線之出水流量,供嘉南地區灌溉。水門為二層樓高建築,上層為控制機房,下層有三個水閘門,控制水流量,與取水道、南幹線與北幹線,形成壯觀的水利工程景觀。南幹線經官田鄉、善化鎮至新化鎮,長十公里,再分為麻豆支線、善化支線、南幹支線等支線,將水輸配到臺南縣南部及臺南市區域。北幹線長四十七點九公里,經台南縣官田鄉、六甲鄉、柳營鄉、東山鄉、後壁鄉;嘉義縣水上鄉、太保市、新港鄉等鄉鎮,到北港溪南岸止,有林鳳營、新營、八掌溪、朴子、東石等支線,輸配臺南縣北部區域及嘉義縣轄內山區以外之各鄉鎮。西口位於臺南縣東山鄉南勢村與六甲鄉交界處,為烏山頭水庫為從曾文溪右岸取水的隧道出水口,在嘉南農田水利會西口工作站前建有土堰堤,將水以豎坑方式導引至下方出水口,形成水流漩渦及出水口的磅薄水氣。
其他相關設施尚有溢洪道、曾文溪橋、烏山嶺隧道、龜重溪渡槽、靜水池、進水塔、卡布郎式豎軸發電機、平壓塔、防水堤防及潮止堤防等。紀念性建築有殉工碑、八田與一紀念室、八田與一墓、嘉南大圳新建堰堤碑記等。
【歷史沿革】
百餘年前的嘉南平原原為一無法利用之荒野,非屬沙漠即為鹽分極重的沼澤,加上雨季集中,大雨一至便告氾濫,而枯水期往往數月不見滴雨。因此從荷據時期開始,此區便有小型的「蓄水」與「引水」設施,但方法簡單,灌溉面積亦小,至清康熙年間,總灌溉面積也不過五千餘公頃。
日治時期嘉南平原地方人士為糧食生產之需,不斷向當時政府請求設法改善灌溉設施,嘉義廳長相賀氏決定取法桃園地區開池儲水之經驗,與地方人士同向日本政府請求准於嘉南地方開築蓄水池,於是土木局乃派八田與一技師前往初勘,擇定曾文溪支流官田溪可以築壩,乃於大正六年(1917年)起草擬計劃,並於翌年十月推選代表向嘉義、臺南二廳長請求速予執行,此為嘉南大圳興建之開端。但因開發經費龐大,乃採民間共同開發公共埤圳模式開發。總督府決定嘉南大圳新設工程實施方針及將補助金編列預算提交議會審議後,於大正八年(1919年)十一月,將計劃大要及實施方針送交台南、嘉義兩廳長,並由台南、嘉義兩廳廳長枝德二、相川茂鄉二人擔任創立準備委員長。此水利工程設計與施工為日本技師八田與一,除烏山頭水庫之外,並完成如蜘蛛網般密布嘉南平原的渠道,整個系統的水路總長一萬六千公里,工程浩大,並使原本只有五千公頃的水田變為十五萬公頃,使嘉南平原水稻可以一年三作,成為臺灣最大米倉。
【符合遺產說明】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完工於1930年,水壩採用當年嶄新的半水力填築式工法,對環境破壞接近於零,而設計人八田與一創立三年輪灌制度,使享有灌溉用水的農民增加三倍,是水利工程偉大經典之作,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一項。
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重現1920年代的水利工程規劃及技術,相關水利設施為珍貴的時代地景,符合世界遺產認定標準第四項。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