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6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客家山歌,可以說是客家族群的胎記。在農村社會中,山歌與客家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藉由山歌與歌詞,將情感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一直讓愛唱歌的客家人,引以為傲。
我們都知道,講話和唱歌是不同的文化,講話是意思的溝通與傳達,而唱歌是情感的抒發,且有場合和對象。
我爸爸是新竹市香山人,講的是四縣,因祖父是遷徙而來,香山幾乎是閩南人,故年輕一代已幾乎被同化,所以歌謠已流失。爸爸有鑑於此,乃從小教我講客語(四縣),所以講客語,唱童謠都難不倒我。媽媽是新竹縣新埔鎮的客家人,講的是海陸,我會聽不會講,新埔還是個純樸的客家小鎮,保存著客家人特有的勤儉民風,即客家人的執著。日前陪媽媽返鄉,特地帶了錄音機,想請老一輩的鄉親,唱山歌、平板、小調等,而不可得。可是他們愛聽客家歌謠,客家電台的開播是他們最津津樂道的,因老一輩大都只會母語(客語),國台語不通。
客家歌謠中素有「九腔十八調」說法的山歌、小調,自西洋音樂的傳入和卡拉OK的引進,更受到強烈的打擊,而且編曲人才的凋零,使客家歌謠面臨薪火無法相傳,優良的族群精神無法繼存的窘境。(註五)所幸有一群推動客家文化的有心人士如:吳盛智、呂金守、涂敏恆….等的歌謠作品影響,及客觀環境的配合與互動,故近年歌謠的形成仍有些過程及脈絡可尋:
一、政治的漸趨本土化,教育機構及大眾傳媒的大力推行「鄉土文化」。
二、民歌的發展,即民族意識的抬頭,做自己的歌,也就是客家族群危機意識的覺醒。
客家創作歌曲的形成,是由創作者、台灣政治、社會、經濟及客家族群等環境互動的影響。
客家歌謠不外山歌、平板、小調、童謠等,很難有新意,尤其目前社會漸趨多元,新的客家歌曲難得一聞,委實令人遺憾,客家歌謠必需提倡,發揚光大。
現今青年對傳統山歌的漠視、不屑,要找回青年人的心,所以值得大膽採用各種表達方式,各種新潮節奏,來創新歌謠。只要把握「語言與旋律」關係,絕對是客家歌。
台灣社會漸趨民主化、本土化、民間化。台灣主體文化有較大的伸展空間與演出機會,政治生態變異,1970年始地方政府、中央部會主動被動的配合下出現大型客家歌謠演唱會,更可看出客家人的特殊文化表徵。
客家歌謠是台灣社會中的一 種族群音樂,對客家人的歷史文化延續、族群的凝聚力、對族群情緒的穩定、對族群內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扮演重要地位。
來源:台北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