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評論家以為喬托﹝Giotto﹞就是契馬布耶的弟子,由於喬托將一種更自然的風格引介到十三世紀托斯卡尼﹝Toscana﹞當時所流行的拜占庭式繪畫中,因而贏得聲譽。實際上契馬布耶曾於 1272 年住在羅馬,並受到當時壁畫家與鑲嵌畫家特別致力於讓作品展現自然風格的影響。他唯一有可靠的記錄的作品,是作於 1302 年的《福音書作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這件作品是比薩主教堂東側半圓形室大幅鑲嵌畫的一部分。其它被認定可能是他的作品還包括了:亞西西聖方濟教堂的上教會﹝Upper Church﹞聖詩班席上,嚴重受損的壁畫;下教會﹝Lower Church﹞已重繪的《聖方濟的聖母像》﹝Madonna of S. Francis﹞;以及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的《寶座聖母像》﹝The Madonna in Majesty﹞。
說明:
契馬布耶前往佛羅倫斯之後,接受了道明會一項重要的訂件,即在聖克羅齊教堂內畫一幅《釘刑圖》。這幅《釘刑圖》沿襲了亞勒索那幅《釘刑圖》的草圖,還部份沿襲了其風格,當然其中也有一些重大的修改。這幅畫的比例尺度,並不像契馬布耶繪製亞勒索的《釘刑圖》時,所遵循的比例尺度那麼嚴格,而是更加地靈活:基督的軀體在十字架的長方格中扭曲著,大「 S 」形的形體格外醒目,這種扭曲感經由基督雙臂的襯托,而顯得更為強烈。他的雙臂顯得很僵直,好像是在抽筋後的一瞬間癱軟了下來;那塊腰布的畫法在基督畫像史上,可算是破天荒的第一遭,透明地裹在耶穌的臀部,使基督軀體掙脫了那幅羅馬風格和拜占庭風格的《釘刑圖》的遺風;他的軀體是一種古典主義的畫法,因為力求寫實,甚至畫出抽筋的樣子,和抽象的畫法極為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