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臺南水仙宮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
三級古蹟,也是昔日府城七寺八廟之一。
廟內主祀:
水仙尊王,即「一帝兩王二大夫」的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和屈原。
該廟所在之地過去是臺灣府城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是三郊的總部所在地,該廟亦由當地商人合資興建。
康熙54年(1715),來台經商的泉漳諸商旅,為了祈求海上平安、貿易順利,不惜投下了重資,合力興建水仙宮,以奉祀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
初建為 3 進大殿,規模宏偉而壯麗。
隨著海上貿易日漸興盛,商旅組織因而形成,先後發展出以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糖郊李勝興為首的「三郊」 龐大貿易商公會,並在水仙宮內設立總辦公處「三益堂」,處理一切郊務,及指揮調派工作,水仙宮於是一躍成為城西的商業中心。
沿革:
該廟的前身最初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時由該地商人集資創建供奉水仙王之廟,當時只是間茅頂竹柱篾壁的質樸廟宇。
到了康熙四十年(1701年),才改建為磚壁瓦頂。而四年後,臺灣縣知縣王仕俊將一間大店與四間小店的租金做為該廟香火來源。
後來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原任臺灣水師左營遊擊的卓爾壇號召泉漳商旅集資重建,並聘請潮州工匠前來主持建築工作,耗費四年方完工。
完工後,臺灣府知府王珍捐獻了「
著靈鰲柱」匾給該廟。
廟內擺放的出巡用旗。上寫三郊三益堂之名。
到了乾隆六年(1741年),臺廈商旅陳逢春等人重修廟宇,並填平廟前的南勢港道以為廟埕,又購置店鋪以供香火、立碑於廟前埕覺津寺、建造後殿及獻「萬水朝宗」匾。
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北郊商人蘇萬利等人集資修廟,為郊商參與廟宇維修之始。
次年,由於水仙宮廟前小港淤塞,被附近居民侵佔,於是當時的臺灣府知府蔣允焄下令拆除違建並增廣廟埕,事後立「水仙宮清界勒石記」石碑在廟中三川門內。
之後在嘉慶元年(1796年),三郊大修水仙宮,並改廟北十三間店鋪為「三益堂」,為總理三郊事務之辦公室;同年原奉祀在後殿的福德正神移到佛頭港景福祠合祀。之後道光十三年(1833年)、光緒三年(1877年)時,亦有整修。
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三郊資助過劉永福抗日,以及與中國大陸內地間的貿易之中斷,導致三郊商號不是被查抄就是倒閉,連帶影響到為三郊所管理的水仙宮。
日本大正五年(1916年)時曾進行整修,但在昭和十六年(1941年)時,臺南州知事一番瀨佳雄(一番ヶ瀨佳雄)宣布解散原三郊與洋行買辦合組的「台南三郊組合」,併入「台南商工會議所」,並拍賣包含水仙宮在內的三郊產業,不過水仙宮與大天后宮因為總督府官員宮本延人及其他官員介入而暫緩處理。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水仙宮被盟軍轟炸,導致中、後殿毀損。後來在中後殿蓋了防空洞,而水仙宮只剩下三川門殿。
而原祀奉於正殿內的五尊水仙尊王鎮殿金身,在水仙宮正殿拆除後,據傳金身被移往同屬三郊管理之大天后宮寄祀。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由郭炳輝發起在僅剩的三川門殿及部分中庭重建水仙宮,僅剩一進。
之後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又整修過,約三年後完工,並於七十九年(1990年)為此建醮。
隨著商業鼎盛,茶樓酒肆、青樓妓院亦紛紛興起,繁華熱鬧達到最高點,遠非當時府城各坊所能及。
咸豐 9 年(1859)的詩如此描述著:「水仙宮外是儂家,往來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似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
但隨著南勢港港道的淤塞,水仙宮前的景象也完全改觀。
「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水仙宮口的港道西移,熱鬧風光亦隨之遠離了。
日治末期,正值二次大戰,日人為建防空地,拆除水仙宮的後、中兩殿,並將廟內古文物悉數拍賣,空留前殿。
台灣光復後,街眾里民感懷於昔日水仙尊王的庇佑,便以僅存的前殿為基礎,合力重建而呈今貌。
如今廟內尚留有一些清朝石作,其中以門前一對抱鼓石雕工最為精美,值得細看。
此外,廟內左右壁上各嵌有 2 塊碑記,記載著水仙宮的一段滄桑史。
海上守護神:
水仙宮主祀海神水仙尊王。
早期台灣與大陸間船隻往來頻繁,因海上風險大,為求平安抵岸,所有船員及從事海上貿易的郊商,便都奉祀海神水仙尊王。
據傳海船遇難時,只要船員散髮、齊口學征鼓鳴叫,並手持筷子做划船狀, 即能度過難關,稱為「划水仙」。
水仙宮內所奉最早的水仙尊王,據傳可能在日治時期被移至大天后宮。
而目前所祀的5位則係:
禹帝(大禹)、楚王(項羽)、奡王(寒奡)、屈大夫(屈原)、伍大夫(伍子胥),俗稱為「一帝二王二大 夫」,都與水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