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4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62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鹿耳門天后宮
鹿耳門天后宮,於明永曆十五年 (西元一六六一年) 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後首建,由於歷史悠久,媽祖威靈顯赫,常年有大批男女信徒從全國各地前來進香膜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鹿耳門天后宮,原由鄭成功建在登陸地即北汕尾嶼,當時稱作“媽祖宮”,奉祀天上聖母;清康熙五十八年由百官捐俸擴建為“天后宮”,咸豐五年,台灣總鎮府邵連科與曾元福各官暨三郊公局等商賈捐資重興,同治十年,曾文溪改道,天后宮遭沖毀,「開基媽祖」神像暫祀民家,民國三十六年再重建,民國六十六年復重建,目前尚未完成。

「鹿耳門」是古老台江內海的首要軍事、經貿大港,位於北線(汕)尾島與隙子島之間的港汛,是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登陸台灣、打敗荷蘭人、改變台灣歷史與台灣人命運的第一現場。因此,鹿耳門在全球與台灣的近代史中,確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而有中外史家所稱頌的台灣之門、全台門戶、台郡咽喉、台灣八景、台邑六景、府城天險、府城三郊海上舞台 ....等等美譽。

鹿耳門天后宮供奉的鄭成功隨艦媽祖,係大陸稀產寶貴之“宣芝木材”雕刻而成,其手法出自名家,亦是台灣此種千年材質獨一無二的媽祖神像。鹿耳門天后宮除媽祖神威顯赫外,另陳列有市政府疏浚鹿耳門溪時於古廟址出土的古天后宮“重興天后宮碑記”、“新建鹿耳門公館碑記”,以及其它古器物,實質反映了台灣古代工商業發展情形和大陸間血濃於水的關係,同時亦說明了鹿耳門天后宮這座古廟當年不但是信仰所繫,也是海上交通及工商發展上佔有之重要地位,而在歷史上留下其長遠的影響。

鹿耳門天后宮,建築依照古制,宮殿巍峨壯觀,莊嚴肅穆正門俯視鹿耳門港口,南對安平古堡與四草砲台,東望萬頃台灣最大鹽場 (台南科技工業區建地) 西臨台灣海峽,沿海有青翠茂密的防風林,迤前為聞名的鹿耳門古港道;今鹿耳古港道遍植蚵架,竹筏橫臥,偶爾帆影兩三點綴溪面,朝暉夕陰,令人有發思古之幽情。
寺廟地址:台南市安南區媽祖宮一街136號
寺廟電話:06-2841386
資料來源 鹿耳門天后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