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0-4
- 最後登錄
- 2024-1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73
- 閱讀權限
- 70
- 文章
- 81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儒家講究五倫,君臣父子定位分明,
做成一堆愚忠愚孝的廢柴,間接加強了父權主義和君主專制.
這幾句話,大概也是從五四時代就傳了下來.
奈何五四諸公,除了錢默存先生外,絕大多都讀不通儒家經典;
新儒家徐復觀,梁漱溟,唐君毅,牟宗三諸公,雖然讀得了然,
偏又稍遜於文筆,讀不下去的文章,又如何和人詰辯?
所以,只好等到小藍此刻來說:
那幾句話,根本就是大錯特錯.
首先,儒家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
本來就是說明,人在家庭和社會的對應關係.
比方說,齊桓公姜小白先生,在齊國他是萬人之上的國君,
管仲,鮑叔牙諸位先生是他的朝臣;
但到了東周的首都洛邑,姜先生便成了天子的朝臣;
而鮑叔牙先生到了管仲先生家裡,他的身份就只是主人的朋友;
甚至,周王在周王朝的領土範圍內,他是最高的統治者(即使只是名義上的);
但是,祭天之時面對老天爺,他又變成臣子了.
後代皇帝祭天的祝文,開頭第一句,
往往是總理山河臣誰誰誰......
可見,五倫原就不是誰在上,誰聽誰,而是一種對應的關係.
很多人記得五倫,卻往往忘了孔子還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其實,後面八個字更加的要緊,正好是君臣父子二倫的必要註解.
君君,是說君主的言行,需要合乎君主的行為守則;了解君君,後面的三個辭也就可以類推了.
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
這是孔子對君臣關係最精確的描述.
在論儒家與法治的拙文中,小藍已經說過,在孔子的時代,禮就是法.
所以,孔子這兩句話就很清楚了,忠,不是無條件的.
君主對臣子合法合理的要求,臣子有責任以忠心回報,
相對的,君使臣不以禮,臣子就不必以忠誠回報了.
甚至,理論上弒君是大惡,但孟子在論及武王伐紂時卻說:
臣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那麼,孝又如何呢?理論上,孝順父母總該是無條件的服從吧?
不一定喔.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無後剛好是三不孝的最後一條.
第一條卻是:苛意曲從,一不孝也.
這八個字很好懂,不用翻譯吧?
另外,在孔子家語記載了一個故事: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僕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晳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孔子家語‧六本第十五》
【白話易解】:
一天,曾參與父親曾晳一同在瓜地裡勞作,曾參稍不留神,斬斷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愛惜物力,做事不謹慎,舉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參的背部打去。
曾參見父親因自己做錯事而生氣,心裡很慚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罰,可身體承受不住,便暈倒在地,不省人事,過了很久纔慢慢甦醒過來。
曾參剛睜開眼睛,就想到了父親。為讓父親安心,他歡歡喜喜地爬了起來,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親面前行禮,向父親問道:「父親大人,剛纔孩兒犯了大錯,使得父親費了很大的力氣來教育我,不知您的身體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吧?」
問候完父親,父親見曾參似乎沒有什麼大礙,稍放了心,曾參於是退回了房間,拿出琴開始高聲彈唱起來,他希望歡快的音樂與歌聲能傳到父親的耳中,讓父親更加確認自己的身體無恙,可以安心。
聽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參對父親的孝順,可當孔子聽說了此事後,反而不高興,對門下的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
弟子們有些奇怪。曾參知道後,內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師如此生氣,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細檢點反省,卻又不認為自己有什麼過錯。於是,就請了其他同學去向老師請教。
孔夫子此時便向前來請教的弟子說道:「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從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個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親的時候非常盡心,每當瞽瞍需要舜時,舜都能及時地侍奉在側;但當瞽瞍要殺他的時候,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著受罰;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時,就應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沒有犯下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極儘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參侍奉他的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輕棄生命直接去承受父親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親於不義麼?哪有比這更不孝的呢?你難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嗎?殺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該又怎麼樣呢?」
弟子們聽了老師的開導後恍然大悟,當曾參聽到了夫子這些話後,也一下子醒悟過來,感嘆地說:「我犯的錯,真是太大了啊!」於是就很誠懇地去向孔夫子拜謝並悔過。
誰說孔子教人愚孝?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