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2-8-23
- 最後登錄
- 2025-2-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7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exop29 於 2014-2-10 22:24 編輯
.....玉皇上帝未降世,何來聖誕.....
古代拜天公只有帝王能拜,平民百信只有拜土地公,和其他神佛.
天公就是指"玉皇上帝"又稱「玉帝」或「昊天上帝」,「昊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真玉皇大帝」等尊稱。
1.古代帝皇乃是九五至尊,所以會選一年第一個九日,正月初九為祭拜上天祈求.
2.正月是一年之始,四季之首,為木氣之始。九為數字之極尊...九正是代表..極大,極多、極高的意義,所以一年中第一個初九就訂為玉帝的誕辰。
3.一為陽數之始,以九為原始之。在道教,玉皇天尊被認為是天界的大羅天界的主宰,尊貴非凡,因此,以象徵“始”和“終”的日子作為其神誕。卦象中“一”和“九”,象徵了人間必需的“水”和“火”。閩南人俗稱此日為..天公生..。
4.傳說中,在唐朝,黃巢的軍隊曾在新年間從北方到南方(也有人說是宋朝楊宗保,又有人說是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總之,是傳說!),北方軍隊在遇到服飾與語言不同的福建居民時,由於聽到這些居民自稱是“狼”(閩南音“人”的讀音),而大開殺戒。面對北方強兵的福建居民,只好紛紛逃到甘蔗園內躲避。一直到北兵弄清楚是怎回事,停止了殺戳。南方的福建人才走出蔗園。據說,僥倖僅存的福建人便把走出蔗園的日子,即正月初九日,用來補
過新年,形成了後來的風俗。
歷史上漢族從東晉朝至唐朝大規模移入福建時,的確和當地人產生過矛盾;當時的漢兵把他族平民(或甚至以狼”為圖騰的少數部落)當成畜生的殺戳行為,的確可能發生過,當然也是違反上天好生之德。
5.傳說明朝時期,福建沿海一帶倭寇猖獗,有一次正值農曆過年,倭寇得知福建沿海過年期間有錢財食物可以搶奪,於是倭寇闖進福建,殺人放火擄掠,鄉民扶老攜幼紛紛逃躲進蔗園,躲倭寇,等倭寇離開後鄉民紛紛走出蔗園,已是正月初九,逃出生天鄉民感謝上天天公保佑,家家戶戶有什就拿什,把最好都西都拿出來答謝神恩...流傳下來,正月初九拜天公感謝天公保佑.
古時大都將八仙桌或四方桌,疊在椅條(長形板凳)上,以示最高之神。桌上擺放五供。道教重要是五供:水-清靜、香--無為、花-自然、燭-順化、供品-薑鹽(山珍海味)。其他「桔」大吉大利,「糖」甜甜蜜蜜,「糕」步步高升,加上鹽薑(山珍海味),夠「澎湃」了。
民家只有張桌,所以不用分素跟葷,一對鮮花,一對蠟燭,一個香爐,發粿,一碗圓仔,一碗四果茶,薑鹽(山珍海味),紅龜粿,麵線....五齋:香菇、冬粉、木耳、金針、土豆。六素菜,三水果或五水果,六個杯子(三杯放茶,三杯酒),三牲(或三素牲),甜點:糕餅、糖果、餅乾..等等。
.................鮮花....香爐....鮮花
.....壽麵.發粿及壽桃..蠟燭.....蠟燭..發粿及壽桃.壽麵
..........四果茶....薑..淨香爐..鹽.....圓仔..紅龜..
...............三杯清茶要溫熱(或放茶葉沖熱水)...
.........五齋:香菇、冬粉、木耳、金針、土豆...
..............甜點....三水果或五水果....甜點....
......................六菜(六素菜).........
.....................三牲(三素牲).......
.........................三杯酒........
祭拜:祭拜要三巡,無三不成禮,而且一年才拜一次.
1.神前擺供牲饌祭品。
2.點燃神案蠟燭。
3.焚香迎神。
4.神前獻茶三杯到滿,四果茶要沖泡。
5.敬酌酒杯子三分之一,。
6.當香焚燒超過一半,在拜第二次,並將所祈禱之事或請求之事稟上.。
7.敬第二次酒杯子三分之二。
8.當第二次香燒至一半以下,在拜第三次(所謂三巡),再次稟上所祈禱之事或請求之事。
9.敬第三次酒,將酒杯倒滿。
10.等第三次香燒至一半以下,擲杯筊問神明餐畢已否。(一聖杯即可)
11.雙手捧持金紙與爆竹,拜供神明察納。
12.焚燒金銀紙並燃放爆竹。
13.持酒潑灑金銀紙,稱曰「奠酒」,然後撤收祭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