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642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578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在線上
|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46座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46座福建土樓由六群四樓組成,
即永定縣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
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曆史。
福建土樓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相關。
西晉永嘉年間即公元4世紀,北方戰禍頻仍,天災肆虐,當地民眾大舉南遷,拉開了千百年來中原漢人不斷舉族遷徙入閩的序幕。
進入閩南的中原移民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特徵的福佬民系;
輾轉遷徙後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中原漢人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特徵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的交匯處,地勢險峻,人煙稀少,一度野獸出沒,盜匪四起。
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傳統觀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的現實需要使然。
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土樓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這些獨一無二的山區民居建築,將源遠流長的生土夯築技術推向極致。
普23《民居》郵票中的“福建民居”一枚描繪的是永定縣的客家土樓----承啟樓。
“承啟樓”頻繁在影視中亮相,還載入《中國名勝辭典》,
它以獨特的圓樓造型標本,使“永定土樓”的名聲不脛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樓的代名詞。
1999年9月4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FP9《福建風光》郵資明信片一套10枚。
其中第7枚名為“永定土樓”,郵資圖和片圖相同,均為永定縣最具特色的洪坑土樓民俗文化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