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4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48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佛化-歷史共業
台灣的道教宮廟普遍被佛化,此佛化現像因「歷史共業」所造成,時至今日一般人弄不清當時有這段「歷史原委」,還以為臺灣沒有道教?台灣佛道一家?奢談「佛道雙修」?還在唱誦佛經?個個宮廟裡都與佛教有淵源?請注意道教廟裡有佛,可是佛教寺院裡是沒有道教神的?而這段「歷史原委」對台灣佛教並無影響得以持續發展弘揚,可是道教因受害而致「失本、忘本」「不自知」「不自覺」「不知所以然」進而失去「教育」而致「教義」的失傳。
當然這不是佛教之過,是統治者之過,此寫是為了「振興道教教義」而必須「還原歷史真相」,才能讓廣大的台灣道教宮廟、執事者和信徒有所依循、依歸,改善因「歷史共業」所造成許多似是而非的「教義、教典、教規」。
此歷史共業在日本治理台灣期間影響最大。日本治理臺灣期間,為了有效統治台灣人民遂推行「皇民化政策」,可是,當日本統治者看到台灣人民普遍「信仰道教神明」和「祭拜祖先」的習性後,認為道教很重視「祖源」,如果不加以斷却,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會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於是啟動了「抑道揚佛」的政策來打擊道教。由於佛教的信仰在日本亦多,所以並未受害。佛教來自印度,雖然流傳到中國很久,但民族意識不深;且日本信佛的亦多,所以某些作為就以佛教為工具來打擊道教。
日治時代抑道揚佛的作法與結果是:
一、為規避日人耳目,有些道教宮廟執事者將宮廟改名為「寺」,例如:新竹市的城隍廟當時是要毀的(城隍、土地是道教的基本神明),當日人來毀時,百姓皆曰:「此係佛寺,不能毀。」日本也弄不清,終於保存了。
二、當時有些道廟增加供奉「佛像」,也是為避日人耳目,所以將大覺神仙變為釋迦佛,大士稱菩薩,尊者稱羅漢,道廟從此融入了佛規佛號,阿彌陀佛、南無--菩薩也入注了道教宮廟。
三、在戶口名簿上的「宗教信仰欄」一律加蓋「佛教」二字戳記;道士則降低其身份地位,不許有抬頭的機會。有些道士或是宮廟執事者頗具「道學修為」、通曉「道教教義教規」,這些人員破於「無奈」因而淡出宮廟走入家庭巷弄。從此道教「教義法規」無人傳承與承作,導致後來的道教宮廟「教義教規」等等禮儀的中斷。
四、將廟宇裡面的神尊集合起來,將其中雕塑較優者,送入臺大土俗館陳列(光復後紛紛遷回),擇一日期,由天皇派一大臣致祭,其祭文似通不通,列舉一段,其大意為:「神本在天上,臺灣百姓將神請到地上,對神是一種大不敬,我特別派大臣致祭,送神上天。」然後一把火焚燒(臺灣通誌記載甚詳)。有些信徒則想盡辦法將神尊藏匿,以免受毀。
五、神燒了,還有廟存在,於是將廟產送給管理人,歸公歸私,全憑管理人處置;或是將廟產捐與濟美會、農事組合、工商組合,以為基金。這樣一來,神也沒有、廟也沒有(但是民間還有信徒、教徒)。管理人好的,就將道廟保留下來;不好的,就當作私產賣了。
六、獎勵人民不拜祖先,將祖先牌位送給政府的,每一座賞白米三斗,但是台灣同胞沒有一家肯送的。聽說家裡不准供,於是就將牌位隱藏起來,現在各家的祖先牌位,都是光復以後拿出來的,其間有人造些假牌位送去,也是一個牌位三斗米。再就要求人民改姓,日人列了一張表,原來某人姓改為日本某姓,交給戶籍人員切實執行,改了姓的,每月的配額加發兩成。
這樣一來,整個台灣道教幾乎連根拔除了。佛教則不然,佛教寺院的信徒和尚都是受到重視的,得到保護的。抑道揚佛政策推行不久,導致島上的居民(道教信徒)群起反對,因而在日本政府做了一次「神昇天」(燒神明)以後,就沒有積極的進行了,但是宗教政策依然沒有變更。所幸日治結束,道教雖受到了迫害,尚未受到連根拔除的慘禍,對台灣道教而言真是「不幸中之大幸」。
這「歷史共業」造成了現今台灣道教宮廟「有廟無教」、不見道教「教義經典」的窘境,也是造成許多道教宮廟「唱誦佛經」、行持「佛教儀規」以及「家庭式私人壇」林立現像的始作庸者。這是因為「道學者」出走宮廟後,對於「道學的教育傳承」中斷,此中斷造成屬於道教宮廟的「道教經典儀規」不見了、不知了、不會了,僅殘存一些比較「民俗性」花俏的陣頭、「香期」以及五花八門的民俗祭拜文化。
當日治結束後,道教宮廟逐漸的恢復了生機,宮廟經營管理者有心「續道」,可惜已然不知「道學」為何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宮廟儀規執事者為了「應景需求」就不知所以然的拿著佛規充數(佛教未受打壓持續傳播、致僅見佛不見道)。此時懂得佛經唱誦者就受邀進到了宮廟教導唱誦佛經、行佛規,各宮廟的「誦經班」如雨後春荀般的成立。
偌大莊嚴宏偉、歷史悠久的宮廟需要行持這些「道教醮典」時無所依循(不會作),而需要請淪入家庭巷弄的「私人壇」代勞。須知道教的宮廟本身就應該擁有行持醮典的能力(非請人代勞、但可相互支援)。本來是沒有所謂「私人壇」的,早期的宮廟「執事者」與「道學者」需常駐於宮廟以行持醮典儀規,後來遭受日治的壓抑而轉入家庭、有些乾脆「棄道」,有些則轉入家庭,以父傳子的方式持續傳承,使道學未滅的保留了一些道統,偶而應私人的需求從事「道事」以營生。許多道教宮廟至今未能「建立」「恢復」「醮典儀規」的行持能力,還需要請這些私人壇代勞,就是未脫離「歷史共業」的殘害而致之。
轉載自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