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2-19
- 最後登錄
- 2018-4-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4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604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工商時報【記者林殿唯╱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大力推動機器人國產化政策,市場預估,大陸本土機器人產業將呈爆發式成長,但也有業內人士擔心,大陸本土機器人企業,因缺乏核心競爭力,可能重蹈鋼鐵、太陽能產業的覆轍,再度重演低端市場砍價競爭歹戲。
大陸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最大鋼鐵製造與消費市場、也是太陽能板生產大國,許多廠商都在中國政府的政策、資金支援下,獲得大幅成長,但在一窩蜂投資心態下,產能過剩情況相當明顯,許多廠商因資金周轉不靈,宣布破產或被併購;而同樣情況也有可能發生在機器人產業。
工信部昨天公布要制訂中國機器人十三五規劃,引起市場關注。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昨天表示,目前大陸機器人產業化能力不強,如果一昧擴張產量,生產出來的機器人,只能在中低應用端進行價格競爭,將抑制整體產業發展。
大陸每年的機器人技術相關專利、學術論文的數量高居全球第1,但外國機器人依舊在大陸市場上擁有壟斷地位,雖然大陸已經成為全球第1大機器人市場,但核心零件研發落後、產品認知度與附加價值低、而且低端產能過剩。
機器人企業人士指出,大陸國產機器人核心零件高達90%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Fanuc、Yaskawa、ABB、KUKA等4家國際大廠手中。使得大陸的機器人企業走的是模仿路線,依靠價格競爭,賺取微薄的利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