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19|回覆: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歷史戰役] 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 照片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 04:27: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1-2 15:57 編輯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臺。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1979年12月7日,蘇聯軍事顧問要求阿富汗武裝部隊(Afghan Armed Forces)的戰車和其他關鍵設備進行拆卸維修。與此同時,首都喀布爾同外地區的通訊聯繫被切斷。12月25日大批蘇聯空降部隊和地面部隊開始駐紮在喀布爾。與此同時,人民民主黨總書記哈菲佐拉·阿明將辦公室搬到西南郊的達魯拉曼宮內,因為他相信這個位置十分安全。12月27日,700名包括了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和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及阿爾法小組在內的蘇聯部隊穿著阿富汗武裝部隊制服,佔領了政府機關、軍隊和媒體的大樓。

戰爭歷時10年,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聯軍隊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起義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1988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安全通道,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

除了死亡和傷殘1萬人外蘇聯還損失裝備:

118 架戰機
333 架直昇機
147 輛戰車
1,314 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砲和拖曳車
1,138台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 輛卡車和油罐車

阿富汗第二大城坎大哈的人口由於蘇聯軍隊和阿政府軍的地毯轟炸與推土機碾壓從戰前20萬變成了1987年的25000。地雷導致25000名阿平民死亡至今還有1500萬顆地雷留在阿境內。戰爭造成的阿富汗死亡人數估計從67萬到200萬。2007年阿富汗發現了又一個幾百具被蘇聯軍隊活埋者的亂葬坑。蘇聯軍隊在使用集束炸彈時還會把子炸彈偽裝成玩具以專門殺傷兒童。


據說俄羅斯最著名的沙皇彼得大帝曾在遺囑中說,不論誰繼承他的王位,都應該向南推進到君士坦丁堡和印度。因為在他看來,不管誰在那裡統治,誰就將統治世界。他揚言:“當俄羅斯可以自由進入印度洋的時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


彼得為他的後代設想了俄羅斯南下的3條路線:一條是從黑海經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第二條是從南高加索經伊朗到波斯灣;第三條是從中亞經阿富汗到阿拉伯海。


彼得大帝對出海口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尤其是暖水出海口,除了印度洋,蘇聯當初進佔旅順也是為了太平洋出海口。


自18世紀末起,沙皇俄國開始滲透阿富汗,與英國勢力展開較量。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沙皇曾與老牌殖民帝國英國為爭奪阿富汗險些展開大戰。


二戰後,歐洲沒落,世界進入美國蘇聯兩強爭霸的環境,所有一切其他力量都是他們之間爭鬥的棋子。小小的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著普什圖尼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戰火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趁機打擊親美的巴基斯坦,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阿富汗政府漸漸失去自主的外交自由甚至政策自由,只要稍微對西方國家有所來往既會被蘇聯政府以各種形式警告甚至發動政變換個親俄派上台。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後發動了3次政變,皆是不願聽命蘇聯擺佈而被蘇聯指示發動的。


後來,阿明政府不服管教,阿明政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整肅了政府內更為親俄的人士。蘇聯幾次“邀請”阿明訪問莫斯科,阿明都不肯賞臉。甚至請求美國撥給援助。因此布里茲涅夫認為自己對阿富汗的控制又受到了嚴重威脅,乾脆直接統治更好。


1979年9月底,蘇聯決定對阿富汗出兵,名字很好聽“支援蘇聯兄弟”。如同其進入不聽話的東歐兄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樣掛著冠冕堂皇的名頭。當年除了迫於淫威之下的東歐之外。所有國家都譴責了這一事件並同時抵制了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蘇聯頭子布里茲涅夫


攻占阿富汗的蘇聯戰車


這兩個蘇聯軍隊拿著戰利品:大陸中共山寨製的機槍和英國步槍。


阿富汗的蘇聯泥潭並不是一天形成的,一如美國,蘇聯也陷入了民族戰爭的汪洋大海。


1980年1月,蘇聯軍隊先後佔領了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和主要通道。在先期空降於喀布爾的部隊配合下,蘇聯軍隊以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的戰役機動,突貫阿富汗全境,實現了對這個中亞小國的軍事佔領,入侵作戰的第一階段取得了令蘇聯軍隊振奮的勝利。


蘇聯軍隊的閃電戰術又一次發揮了巨大的效用,出兵阿富汗第一階段的任務已經輕而易舉地完成了,第二階段戰鬥--清剿反政​​府武裝即將拉開序幕。布里茲涅夫在一次私人酒會中興高采烈地對同僚說:“阿富汗那地方真不錯。


1980年1月下旬,蘇聯軍隊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餘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佔領地區的一切抵抗力量發起了全面的進攻。第二階段的戰鬥正式打響。


第二階段的戰鬥正式打響。在第二階段戰鬥的最初幾個月中,蘇聯軍隊佔據著明顯的優勢。但由於布里茲涅夫對形勢的錯誤估計,使得這種有利形勢僅僅保持了幾個月,很快就進入蘇聯軍隊與抵抗者漫長的對峙階段。


蘇聯頭子布里茲涅夫的樂觀給了阿富汗各類抵抗組織一個極好的發展壯大的機會。後者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大力展開宣傳,吸收一切不願與蘇聯軍隊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為了蘇聯軍隊的強大對手。


戰爭中期陣亡的蘇聯官兵


此外,由於戰爭初期,抵抗組織和游擊隊還沒有得到美國、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巨額支持,而且組織混亂,尚未形成戰鬥力。所以,蘇聯最初的勝利對蘇聯最高層的決策也造成了誤導。


蘇軍入侵阿富汗的行為引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極大反感。在蘇聯軍隊砲火的強大攻勢下,平民失去家園,或加入反抗者的隊伍,或淪為難民。尚武的阿富汗人於是拿起部族時代取得的各種武器,並很快形成了反抗組織


衝突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蘇聯大使館、蘇聯軍隊哨所、執勤的巡邏隊、每天夜裡,市內或市郊總會​​響起槍聲,第二天天一亮,人們總會發現有幾個蘇聯人或阿富汗政府官員已遭到了槍殺。衝突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蘇聯大使館、蘇軍哨所、執勤的巡邏隊經常遭到火箭襲擊,和越戰的美軍遭遇如出一轍。


阿富汗穆斯林游擊隊也乘機而起。在這些游擊隊中,形成一定規模的反政府組織主要有四類:第一類是遜尼派穆斯林組織。這些組織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從幾千人到幾萬人不等,各派首腦主要活動於巴基斯坦境內,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


第二類是什葉派穆斯林組織。這些組織基地大多在伊朗,因此他們一直得到了伊朗的支持。


第三類是國內部落性組織和左翼組織。這類組織估計有100~200個,數量最多也最為分散,大多以村落、部落或親屬關係為紐帶而形成的獨立的地方武裝。


第四類是主要由前國王查希爾為代表的上層人士組成的反阿組織,這些人多流亡在歐美各國,在國內幾乎沒有自己的武裝。


上述各組織由於黨派或部族不同的關係一直處於分裂狀態,而蘇聯的入侵卻使一部分組織暫時擱置分歧,將反俄救國作為了新的目標。


遭蘇聯軍隊擊斃的反抗軍


1980年3月,在美國和巴基斯坦等國外人士的安排下,白沙瓦的六個遜尼派組織的首領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共同謀劃聯合抗甦的策略,並決定成立一個同盟組織,共同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蘭同盟”。


到1980年上半年,游擊隊已由1979年的三、四萬人發展到了十餘萬人。到1980年中期,游擊戰城市和廣大農村的都勢如燎原。


遭反抗軍擊斃的蘇聯士兵


從1980年開始的對峙表現中,實質可以看到蘇聯軍隊本身的思維僵化和不作為。十多萬大軍在阿富汗沒有明確的作戰目標,也搞不清他們在這地方的目的。


蘇聯軍人就像上班一樣,每天天亮了乘坐雌鹿直升機出發,到一個地方掃射一通。


落後的軍事思維使蘇聯軍隊固守著對歐洲作戰的陳規。蘇愷-24攻擊機、主力戰車、大兵團穿插包圍、多兵種協同機械化作戰。蘇聯人很快就會發現,這種戰術對阿富汗這個文盲佔95%的貧瘠山國是根本不起作用的。


10年阿富汗戰爭,蘇聯軍隊陣亡達上萬人,傷殘者不計其數。為了掩人耳目,蘇聯從不公佈傷亡數目。但是蘇聯士兵的家屬仍然可以通過各種跡象知道前方的真實情況。


為了轉移國內的注意力,蘇聯把傷員送到東德去治療,並停止用軍隊葬禮為殉難的士兵下葬。蘇聯越是封鎖消息,知情的人們便越是憤怒。人們開始拿美國的越南比較蘇聯的阿富汗。


美國人30年來一直進行他們在越戰後的精神發洩,法國人對阿爾及利亞戰爭羞於啟齒,蘇聯人也在回憶阿富汗戰爭的歲月。


蘇聯女記者斯韋特蘭娜公開了前駐阿富汗蘇軍官兵及其家屬的證詞,出版了一本名為《鋅制棺材》的書。“鋅制棺材”是將蘇聯士兵的遺骸運回國的密封棺材。這本書出版後,斯韋特蘭娜就不得不躲藏起來以免遭到暗殺。


1980年中期開始阿富汗戰場形勢突然變得對蘇聯軍隊不利,固然與游擊隊人數的大增有很大關係,但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美國的插手。蘇聯南下阿富汗,逼近波斯灣,對美國在中東的利益,以至在全球的戰略都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經與巴基斯坦協商,美國開啟了由巴基斯坦向阿富汗運送武器的通道。由美國為首的各國運來支援阿富汗抗俄的武器,儘管數量有限,可畢竟從根本上改變了游擊隊員們的裝備水平。


美國的刺針飛彈最初進入阿富汗大約是在1985年以後,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僱用了一批退役美國軍人到巴基斯坦,向游擊隊員傳授這種飛彈的使用方法。


1986年底,刺針飛彈開始在阿富汗大批地出現,並且屢建奇功,使得蘇聯軍隊的攻勢難以兌現,攻擊直升機在白天不敢輕易出動,轟炸機也要提心吊膽地在高空中飛行。


儘管如此,很多蘇聯飛機還是無法逃脫噩運,僅從1986年至1987年的一年時間裡,蘇聯就損失了各型飛機300多架,平均每天一架,價值約合25億多美元,再加上喪失飛行員的培訓費,總計損失達四五十億美元。


戈巴契夫上台後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後一批蘇聯部隊於1989年初撤離,1989年2月15日格羅莫夫將軍在阿姆河大橋上轉身最後一望阿富汗。


如果說英國人在阿富汗破碎的只是帝國的一個夢想,蘇聯人支付的卻是帝國本身,兩年以後蘇聯解體,即使是最沒有聯想能力的歷史學家也不會否認格羅莫夫的最後一步與葉爾欽的第一步之間的聯繫。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1-2 10:56:44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1-2 15:48 編輯

中共很聰明,武力對抗中華民國恐怕代價更大

Rank: 2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1-22 19:39:45 |只看該作者
感謝版大的分享 長知識
頭像被屏蔽

禁止發言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5-5-15 17:06:49 |只看該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發言或禁止訪問或刪除帳號,本文內容已被系統自動屏蔽。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15-5-20 10:00:00 |只看該作者
戰爭沒人是贏家,只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5 21:2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