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7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得天獨厚的臺灣茶~輝煌的出口始祖(二)包種茶 [複製連結]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原創寫手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4 15:09: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包種茶與烏龍茶同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半發酵茶,是現今臺灣主流的茶葉,目前市面上所謂的凍頂烏龍茶、高山茶、鐵觀音等,大抵只在外形(半球形、球形)與文山包種茶(條形)有所不同,但實質上都屬於輕發酵的包種茶,與前述的烏龍茶(番莊烏龍)並不相同。

臺灣製造包種茶源於1872年下半年,大稻埕烏龍茶滯銷,於是送至福州,賦予花香,改製成花香包種茶。之後,1881年起開始有福建茶商前來臺北設立茶廠,專製包種茶。和烏龍茶相同,臺灣包種茶的製法同樣是從對岸福建傳來,稍有不同之處在於其發酵程度較輕,臺灣包種茶最初均以形狀粗大之烏龍茶作為原料茶(粗製茶),1912年以後開始製造包種原料茶,品質大為提升,1921年左右,又有無花香包種茶的發明。
臺灣包種茶的市場最初是在華僑最多的南洋各地,爪哇(今印尼)居首位,其次是暹羅(泰國)、法屬越南、英領海峽殖民地、菲律賓等地。自1881年開始輸出以來,至1926年顛峰達530萬公斤,首度超越烏龍茶。1930年中日戰爭,由於華僑的抵制與爪哇的提高關稅,主要市場轉至滿洲(中國東北)、華北,1944年輸出量達730萬公斤,是歷年最高紀錄。直到戰後,中國政權易主,加上印尼政府親共,臺灣包種茶於是從這兩大市場絕跡。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年輸出量平均在100-200萬公斤之間游走,主要市場為泰國、香港、琉球;1970年起美國與1979年起日本(取代琉球)成為臺灣包種茶最重要銷售地,1989年輸出恢復至490萬公斤,近年又逐漸下降至200餘萬公斤。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3 20:0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