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0
- 最後登錄
- 2025-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2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294
- 相冊
- 8
- 日誌
- 28
狀態︰
離線
|
台灣原住民各族的編器大部份以竹材編製而成,其編法和形制通常會受到材料的性質而有所限制。
以竹材的應用而言,多半取用竹皮削劈成條狀,竹蔑扁闊且硬直,
是相當適宜作為「交織」編法之用,而這種編法也是原住民最常使用的形式。
藤是次於竹之外最常被利用的材料,或者作為搭配竹材之用,通常取藤皮而少用藤心,
藤皮堅韌可曲,適用於「螺旋狀」的編法;而藤心則是作為編器底部或上緣收口時最佳的材料,
可強化該器物的使用年限。
本件文物泰雅族稱之為kili’,是自三個方向交織編成六角形的編紋,
是一種常見於台灣原住民各族之中的編法。編織時底部的編法是最為困難的,
多半得配合藤心的使用,才能順利往上編織;在收口時也會先用藤心固定於器物上緣,
在將剩餘的材料倒插往回編織,將突出於口緣的編條倒插於器壁內,使緣口整齊。
本件背籃長為34公分、寬29公分、高58公分,從其形制上可判斷該器物為女用背籃。
因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因山勢陡峭,將物品背於額頭之上可以省力。
泰雅族婦女通常在山裡工作完畢後,會帶點麻線回去,物品用額頭頂載,
空出來的雙手則是將一根根的麻線搓揉成長條狀的麻線,回家後便可直接進行織布工作;
男用的背籃,則是設計成一對的背帶,套用於雙肩上。
本件背籃長為34公分、寬29公分、高58公分,無任何背帶在器物上,
從其形制上可判斷該器物為「女用的背籃」,通常女用背籃會在器物上方外緣處?以一背帶,
作為頂載竹籃於額頭上之用,多見於居住在山區的原住民。
在山區因山勢陡峭,將物品背於額頭之上,是一種省力的方法。
泰雅族婦女通常在山裡工作完畢後,會帶點麻線回去,在回家的路上,
先將需搬運回家的物品背於額頭上,空出來的雙手則是將一根根的麻線搓揉成長條狀的麻線,
回家後便可直接進行織布工作;若是男用的背籃,則是設計成一對的背帶,套用於雙肩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