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佛教故事》第二章 覺悟人生 三、苦.空.無常.無我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6-7 10:35:2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遊觀農務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十二歲時與群臣遊於村落,觀看農夫耕作,只見犁過之處,蟲隨土出,眾鳥爭食。太子見此情景,起慈悲之心,感嘆世間苦痛,憂怖生命短暫。從此,經常於樹下結坐冥思,試圖解開生死的玄妙。(《普曜經》)

世間萬事,何者可樂?

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有四位新學比丘在樹下討論一個話題:世間萬事,何者可樂?

一個說:「仲春之時,百花齊放,遊戲原野,此最為樂。」

一個說:「宗親宴會,音樂歌舞,情意綿綿,此最為樂。」

一個說:「車馬服飾,出入顯貴,行人矚目,此最為樂。」

一個說:「嬌妻美妾,熏香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

佛陀聽到這番議論,勸導他們說:「你們所議論的,皆非永久安樂之法。春暖花開,秋冬必然衰敗;宗親歡聚,終要生離死別;財寶車馬,實為五家共有(《大寶積經》 云:「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妻妾美色,可謂愛憎之本。貪欲導致憂慮、怖畏,若無貪欲,則能無憂無畏。凡夫處世,結怨招禍,三塗八難,痛苦萬端,莫不皆由貪欲所起啊!」

四位新學比丘聞說此義,心開意解,慚愧悔過,捨棄貪欲,一心求道。(《法句經》)

被鬼所追

從前,乾陀衛國有個戲班子,為了衣食到各地賣藝。他們路過傳說有很多惡鬼的婆羅柔佛巴魯的時候,天色已晚,於是留宿山中。山中風大寒冷,就點起篝火。

有個人很怕冷,把飾演羅剎鬼的戲裝披在身上,坐在火堆旁。

有個同伴在睡夢中醒來,突然看見火邊有個羅剎,也顧不上細看,落荒而逃。這下把大家都驚醒了,混亂中紛紛奔逃。穿戲裝的人也跟著大家飛奔。同伴們看見他在後面追趕,以為羅剎鬼想害他們,更加恐怖,爬山趟水,跳下深溝,搞得渾身是傷,疲憊不堪。一直折騰到天亮,才看清不是鬼。

凡夫也是這樣。在無窮的輪迴當中,被生死煩惱所追逐,墮落惡道之中,不能自拔。至於譬喻中的天亮,比喻為佛的智慧之光照亮心田。(《百喻經》)

一枚金幣

過去有一個國王,名叫難陀,為了死後能繼續享福,打算把全國的珍寶都搜刮到宮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竟把自己的女兒安置到青樓之上,所得錢財全部收歸國庫。經過這樣處心積慮的搜刮,全國的珍寶、錢幣全都堆積在國庫裏了。

有個年輕人見到公主相貌非凡,產生愛慕之心,但因家貧如洗,無法與公主見面,茶飯不思,身體一天天消瘦下去。母親非常疼愛兒子,對他說:「你爹死後嘴裏含著一枚金幣,你可以打開墳墓,得到那枚金幣。」

兒子挖開父親的墳墓,拿出金幣,獻給公主。

國王見到公主轉交的那枚金幣,召見了年輕人,問道:「全國的珍寶都入了國庫,你從哪裡得到這枚金幣?你肯定發現了寶藏!」

年輕人稟告國王:「我確實沒有發現寶藏。是我母親告訴我父親死時嘴裏含著一枚金幣,我打開父親的墳墓,得到了這枚金幣。」

國王派人將此事仔細查實了一番,方才相信。

這件事使國王很受震動,「一枚金幣尚帶不走,我聚集了那麼多珍寶能派得上用場嗎?」(《大莊嚴論經》)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道理人人都明白,但做起來往往不容易。

太子出遊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迦毗羅衛城,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他從小生長在王宮,享盡人間快樂。

作瓶天子見太子情迷于世間娛樂,便為太子作厭離之相,使太子心生警覺。他先使彩女所奏之音不順五欲,再使她們在夢中彰顯醜容。太子頓生厭離之念。

天子進一步引導太子,將他的興趣從宮中的五欲之樂轉向城外的園林風光。太子宿善因緣觸發,欲向城外出遊。

太子從東門出遊,作瓶天子變身為一個老態龍鍾的老人,在路上搖搖欲倒。太子便請教侍者,侍者告訴太子:「這是老人,身體衰敗,力氣快用完了,不久就要死了。」太子想:我雖是太子,終不免衰老,到那時是何等淒慘?想到這裏,心中苦悶,下令返駕回宮。

太子再從南門出遊。作瓶天子化作一個面黃肌瘦的病人,輾轉呻吟,躺在路邊。侍者告訴太子:「這是病人,痛苦異常,奄奄一息。」太子憐憫病人,心中憂怖,立刻還宮,靜坐思惟。

不久,太子又從西門出遊。作瓶天子化做屍體,僵臥路邊,淤血流溢,臭穢難掩。侍者告訴太子:「這是死屍,不久將變為骷髏,親人再也見不到他了。」太子惶恐,回駕還宮,端坐沉思。

太子心想:富貴安樂如同浮雲,幻相的背後隱藏著失落與苦惱。人生於世就像浪中的月影,得不到片刻安寧。生老病死之苦,即使貴為王侯也難以逃脫。為何世事如此多變?怎樣擺脫無常呢?

過了幾天,太子又從北門出遊。淨居天化作一位沙門,容貌清淨,行步安詳。太子見他威儀不凡,便下車作禮。沙門說:「我見世人終不免生死之苦,就辭別親人,捨棄愛欲,不染塵世,精進修行,永得解脫。」太子聽罷,異常歡喜:「人天之中,唯此為上,我當修學此道。」

太子在十九歲的時候,為了尋求解除眾生苦惱的方法,悄然離開王宮,出家求道。(《本行經》)

太子在離家時發誓:

「我今欲為一切世間求解脫故,出家修道!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還宮!」(《修本行集經》、《太子大善權經》)

閻王對質

民間流傳一段警世語,說有一位老人死後去見閻王,責怪閻王沒提早給他通風報信。

閻王說:「我通報你好多次了!你眼睛漸花,這是我第一次給你報信;你耳朵漸聾,這是我第二次給你報信;你牙齒漸壞,這是我第三次給你報信。你的身體逐日衰弱,我給你報信不知有多少次了!」

這時,有位少年哭著說:「我耳聰目明,肢體強健,大王為什麼不給我報信?」

閻王說:「我也通報你了,你自己不覺察罷了。你沒看到東邊的鄰居四五十歲就死了嗎?你沒看到西邊的鄰居二三十歲就死了嗎?更有活不到十歲的,甚至有的小孩還在哺乳的時候就死了!這些難道不是我給你報的信嗎?」

良馬只要一見到鞭影就會往前走,如果一定要等人狠狠痛打才肯走,那就是劣馬了。臨終之時才傷感生死無常,那有什麼用呢?(蓮池大師《竹窗二筆》)

任你有拔山蓋世的勇氣和才能,也不能免除此間的對質。惟有念佛往生的人,不但能夠免除這種對質,還能使閻王以禮相待。([清]周安士《西歸直指》)

無我

有個人到遠方旅行,獨宿在一間空屋子裏。

半夜,有個鬼背著一具死屍來到這間屋子。後面追來另一個鬼,憤怒地說:「這死屍是我的,你為什麼背到這裏來了?」
前鬼道:「胡說,這死屍原是我的,我當然可以自由搬動。」

二鬼各拉住死屍的一手一腳,奮力撕扯,爭執不下。

前鬼出主意說:「這裏有個人,他可以作見證。」

後鬼便把躲在屋角發抖的旅人拉出來,問道:「你說這死屍到底是誰的?」

旅人進退維谷,心想:二鬼都很兇惡,我無論怎麼說,都會惹惱一鬼,看來今天是活不成了。於是指著前鬼照實說道:「我看到他背著死屍來的。」

後鬼果然大怒,捉住旅人的一隻手,用力一扯,將胳膊扯下來,扔到地上。前鬼見了,忙將死屍的一隻胳膊扯下來,給旅人換上。

這樣,後鬼扯,前鬼換,把旅人的兩臂、兩腿、頭、軀幹統統換遍了。換完之後,二鬼不再爭執了,拾起地上的新鮮人肉吃了起來,吃完了,抹抹嘴走了。

旅人遭遇如此恐怖的事,心想:父母所生的身體眼見著給二鬼吃盡了,我現在的身體都是他人的,我這個樣子,到底是不是我自己呢?

第二天一早,他發狂似地逃離空屋,進入一座寺院,找到幾位比丘,把昨夜的遭遇詳述一遍。

比丘們說:「從無始以來,根本沒有什麼『我』,人們認為有『我』,而這個『我』不過是四大假合而成的罷了。」比丘們這樣為他說法超度。

旅人心開意解,終得超脫。(《阿育王經》、《大智度論》、《佛教聖典》)

我所鳥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大山上長著許多枇杷樹、胡椒樹,還有很多藥材。枇杷樹上有只鳥,名叫我所。

春天的時候,樹上的果實成熟了,人們都上山來採。每當此時,我所鳥就拼命叫喚:「這些果實是我的,你們不要採,我不願意你們採!」

眾人聽不懂它的叫聲,繼續採集。可憐的我所鳥還是不停地悲鳴,結果丟了性命。(《生經》)

世人執著身外之物,誤認為歸我所有,沒得到時怕得不到,既已得到又怕失去,為它日思夜想,為它憂傷愁歎,結果丟了卿卿性命。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 14:5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