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6
- 最後登錄
- 2019-6-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2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21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甚麼說它是觀智的完整修法呢?且讓我們一起簡要地探討一下佛陀教導禪修的一部重要經典━《大念處經》
(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ü )。
一、身念處
在《大念處經》裡,佛陀一共教導了二十一種禪修業處。其中身念處有十四種業處。哪十四種?
第一、入出息念(ànàpànassati)。入出息是呼吸,念是正念。正念於呼吸,稱為入出息念。
第二、威儀路(iriyàpatha)。哪些威儀路呢?就是對行、立、坐、臥這四種身體姿勢保持正念,如實地瞭知在行走、站立、坐著和躺臥。
第三、正知(sampajàna)。如何保持正知呢?無論是在做任何的事情:往前走、往回走、往前看、往旁看、伸手、放下、穿衣服、吃飯、喝水、咬東西、嚐東西、吞下去、大便、小便、行走、站著、坐著、躺臥、醒來、說話、沉默等,都保持清楚的覺知,這就是正知,即對我們當下所做的事情保持瞭瞭分明。
在義註中解釋有四種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 sampaja¤¤a)。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一想到就立刻去做,先要考慮做這件事情有沒有利益。這個利益是指對善法有利益,而不是指可不可以賺錢、獲得名利的利益。對培育善法有益的就去做,這是一種正知。
2、適宜正知(sappàya sampaja¤¤a)。即使是有益的,還要知道適不適合,要看時間、地點。即使有利益,但這個時候不適合去做,那我們也不應當做,這叫適宜正知。
3、行處正知(gocara sampaja¤¤a)。行處是指禪修業處。在禪修時,無論行走或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自己的禪修業處放在第一位。如果大家是修入出息念,那麼在任何時候都正念自己的呼吸。如果在修四界分別觀,那麼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觀照身體的四界。如果大家在培育慈愛,那麼做任何的事情都對一切眾生散播慈愛。如果是修佛隨念的話,一切時候都隨念佛陀的功德。這叫行處正知。
4、無癡正知(asammoha sampaja¤¤a)。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修維巴沙那,觀照一切名法與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是無癡正知。有這四種正知。
第四、厭惡作意(pañikåla manasikàra)。厭惡作意也就是三十一身分,觀照三十一個身體部分的厭惡、不淨。哪三十一身分呢?它們是:頭髮、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肉、筋、骨、骨髓、腎,心臟、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膏、唾、鼻涕、關節滑液、尿。佛陀教導我們觀照身體的這些部分為厭惡、不淨的,稱為厭惡作意。
第五、界作意(dhàtu manasikàra)。界作意即四界分別。佛陀在這部經典中教導:「比庫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辨識身體裡的地、水、火、風四界,稱為界作意。
第六、九種墓地觀(navasivathika)。九種墓地觀是分別去觀察一具屍體被拋棄在墳場,從死後兩、三天,屍體開始腫脹、青瘀,一直到腐爛成剩下一堆白骨,到最後連骨也風化成粉末的九個過程。
以上五種業處再加上九種墓地觀,一共是十四種。
這十四種業處都有一個特點,都是以身體為所緣,都是色法,因此稱為身念處。入出息屬於色法;威儀路和正知也是以身體的動作為主;厭惡作意是身體的部分;界作意是身體裡的四界;九種墓地觀是外在的屍體,在觀外在屍體為不淨的同時,還要對比自身,思維自己的身體也會有這樣的結果,也會有這樣的下場,這種下場是無法避免的。所以佛陀在這裡教導的是身念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