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6
- 最後登錄
- 2019-6-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2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21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第四、梵住捨。四梵住也叫四無量心。哪四梵住呢?慈、悲、喜、捨。這裡的捨是甚麼意思呢?是對眾生的苦樂保持中捨的為態。為甚麼這樣說呢?如果你很在意一個人的話,當他快樂的時候,你的心會跟著快樂;當他受苦的時候,你的心會跟著受苦。如果對一切眾生修捨無量心,知道一切眾生的苦樂都是他們的果報:一個人在享福,他有錢、高貴、美麗、長壽、健康,這是他的樂報、福報;一個人貧窮、下賤、醜陋、短命、多病、倒楣,給人看不起,遭人傷害,這是他的苦報。有了業果智,你的心不會偏向任何一邊,不會對他人的福報感到興奮,也不會對他人的不好境遇感到過度消沉。這種心處於平等、不偏,不會過度,也不會不足,稱為捨。捨就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心都保持中等的為態,不會極端。有些人做事要麼很衝動、很偏激,要麼很消沉、很消極。中捨是做事不偏不倚,做人不亢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對人、對事、對一切對象,他都保持中捨、平等的為態。對人不會過度親暱,也不會過度疏遠,不會排斥,也不會執著。
對於禪修,我們更應當這樣。《清淨道論》在講捨覺支時舉了一個例子:好比一個人駕著馬車,當馬車已經平穩地走在大路上時,他既沒必要去勒韁繩,也沒有必要打鞭子讓馬跑快一點。用一個現代的比喻,當我們的車奔馳在高速公路時,若時速是110或120公里的話,我們既沒必要去踩油門,也沒必要剎車,讓車子平穩地跑就可以了。我們禪修的時候也是這樣,如果心對禪修所緣已經很平穩了,這時既沒必要逼自己精進,也沒必要放鬆,就讓它持續下去,這就是捨,屬於中捨性。中捨性作為證悟的一個重要因素,稱為捨覺支。
我們從《清淨道論》的比喻和開車的比喻可以瞭解:不僅是禪修,我們平時對人、對事都要這樣。只要心是平穩的,就不要過度,也不要不足,就這樣去對待我們周圍的事情。同時我們也要擁有業果智,思維一切眾生的苦樂都是由於業的果報,如此我們的心既不會過度緊張,也不會置之不理、不聞不問。心就既不會黏著世間,也不會抗拒對象,心只是處於中捨的狀態。如果可以做到這樣,心必定很超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