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5
- 最後登錄
- 2025-8-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28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7421
- 相冊
- 1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大正藏 經藏 本緣部第二 第212經
【出曜經】卷第十四
姚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道品】第十二 [原道品第十三]
227[前未聞法輪]
前未聞法輪 轉為哀眾生
於是奉事者 禮之度三有
昔佛在婆羅奈國。仙人鹿野苑中。
河名婆犁。因彼名故。故名婆羅奈國。
仙人鹿野苑者。諸有神仙。得道五通學者。
皆遊學彼國。純善之人。非凡夫所住。
時彼國王。出野遊獵。值群鹿千頭。悉入網裹。
王布步兵。圍繞一匝。群鹿驚懼。有失聲唐突於弶。
或有伏地。自隱形者。
釋迦文佛。昔為菩薩時。生彼群鹿中。為眾導首。
告諸群鹿。汝等安意。勿懷恐懼。吾設方便。
向王求哀。必得濟命。各令無他。
時鹿王。即向人王。下膝求哀。王遙見之。
敕諸左右。各勿舉手。傷害此鹿。鹿復舉聲。
跪向王曰。今觀王意。欲殺千鹿。一日供廚。
今且盛熱。肉叵久停。願王哀愍。日殺一鹿。
以供廚宰。不煩王使。鹿自當往。詣廚受死。
肉供不斷。鹿得增多。
王問鹿曰。汝在群鹿中。最為長大耶。
答曰。如是。最為長大。
王復問鹿。汝審實不。
答曰。審實。王即捨鹿。攝陣入城。
時菩薩將鹿五百。調達亦將鹿五百。
日差一鹿。詣王供廚。時次調達。遣鹿詣王。
值一鹿母。懷妊數月。次應供廚。鹿母向王。
自陳哀苦。次應供廚。誠不敢辭。今垂欲產。
與子分身。我次應至。子次未至。願見差次。
小聽在後。
調達恚曰。何不速往。誰能代汝先死。鹿母哀泣。
悲鳴喚呼。輒就菩薩。自陳啟曰。懷妊日滿。
產日垂至。願王開恕。聽在後次。分身適訖。
自當詣廚。
菩薩問鹿。汝主聽汝自陳不。答曰。主不見聽。
菩薩聞已。八九歎息。慰勞彼鹿。汝且自安。
勿懷恐懼。吾今代汝。以供廚宰。
菩薩鹿王。即召千鹿。懇切誡敕。汝等各各。
勿懷懈慢。亦莫侵王。秋苗穀食。
調達聞已。瞋彼鹿母。汝死應至。何為辭訢。
不時就死。
時菩薩尋語調達。止止勿陳此言。鹿母誠應次死。
但為愍彼胎子。未應死耳。吾今當代。濟彼胎命。
菩薩所念。群鹿跪向菩薩。各各自陳。吾等願欲。
代王受死。王在我存。得食水草。隨意自遊。
無所畏忌。王遂意盛。捨而詣廚。群鹿追逐。
隨到王宮。
鹿王就廚。自求供宰。廚士見鹿王。分明識知。
即往白王。鹿王入廚。次應供宰。不審大王。
為可殺不。
王聞斯語。自投床下。諸臣水灑。扶令還坐。
王敕諸臣。速將鹿王來。吾欲見之。尋將至王所。
王問鹿曰。千鹿盡耶。汝何為來。
鹿白王言。千鹿孚乳。遂成大群。日有增多。
無有減少。復向人王。說鹿根原。
王自墾責。自怨不及。吾為人王。不別真偽。
抂殺生類。乃至於斯。王告大臣。普令國界。
其有遊獵。殺害鹿者。當取誅戮。即遣鹿王。
將諸群鹿。還山自安。復令國內。不得食鹿肉。
其有食鹿肉者。當梟其首。因是立名。鹿野苑也。
爾時世尊。在鹿野苑中。而轉法輪。
是故說:前未聞法輪也。
轉為哀眾生者;
最初與五人說法。及與八萬天人。
反覆說四諦真如法。本所未聞。本所未見。
亦非沙門婆羅門。釋梵諸天。魔若魔天。
所能轉者。
是故說:轉為哀眾生也。
於是奉事者;
諸天世人。所見恭敬。處閻浮利地。流化教授。
從六天已下。皆蒙濟度。
問曰。何以故,但與天人說法。不與餘處說耶。
答曰。諸天及人。得成道果。越次取證。眾知自在。
除就八關齋法。除鬼神三自歸。猶如畜獸。佉頻闍羅鳥。
勤精梵行。
昔有三獸。處在深山。
一者象。
二者獼猴。
三者佉頻闍羅鳥。
象語二獸。我等三獸。不相敬待。各無禮節。
今當推讓。誰應耆舊。推為上首。時有大樹。
高而且廣。蔭五百車。
獼猴自陳。吾昔食其栽。
象言。吾食其樹。
獼猴言。應推我為年耆。象即舉獼猴。負於脊上。
佉頻闍羅鳥。復自陳曰。吾昔遊雪山北。食甘美果。
於此大便處。即生此樹。吾應宿舊。應在上首。
獼猴復負脊上。
從國至國。從村至村。齋戒自守。共相敬待。
設得飲食。推讓老者。城郭村落。人民見者。
怪未曾有。四面雲集。問其原由。三獸自陳。
昔所經歷。象雖形大。年幼處小。敬上二獸。
如子事父。人民感獸。各生善心。鳥獸猶然。
況我人乎。共相勸勵。上下相事。舉國人民。
孝敬者眾。自可有此。孝順之義。但不能越次取證。
成其道果。唯有天人。最可奉敬。
是故說:於是奉事者也。
禮之度三有者;
興敬眾生。在在處處。見如來形。承事禮敬。
卻行久久。乃迴心不離佛。
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誰能度此三有。
唯有佛世尊。乃得度耳。次有聲聞弟子。承佛威神。
得度三有。
是故說:禮之度三有也。
迴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復以此功德 普迴向現世 已逝世父母 及累世父母
怨親債主等 一切諸有情 重罪皆消滅 皆共成佛道
明融恭敬 編號題名 分段標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