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溯溪尋寶指南
溯溪尋寶主要是由溪流中、下游的地方,溯源而上,尋找由礦脈崩落下來的玉石礦體碎塊,這些碎塊因颱風、大雨、地震等天災地變,從礦脈中崩落後,滾落到溪床中,或暫時沉積,或為湍急的水流砂石夾帶至中、下游一帶,成了溯溪尋寶或探礦的目標對象。
沿著溪流溯源尋寶,活動範圍大致在中、下游一帶。因此行程的安排以當天來回即可。在尋寶的過程中,若有進一步的發現,還可同步進行探礦的工作,說不定能意外發現一條藍寶礦脈呢!
尋寶的時機
溯溪尋寶最好的時機亦是在颱風、大雨過後的晴天,避免在下雨天和冬天,因為雨天溪水暴漲,水流湍急,容易發生危險;冬天則溪水冰寒,涉溪溼冷,行動起來不方便。
通常在颱風或大雨過後,有兩種人會急著上山,第一種人是要趁機找看看,有沒有剛被沖刷下來的玉石;第二種人則是要趕著去「蓋寶」,因為自己原先發現後再掩埋起來的礦脈,經過颱風、大雨的肆虐,可能已經暴露出來,為免別人發現,故火速上山去「蓋寶」。
溯溪尋寶裝備
●服裝
●背包或籐編背簍/手杖/繩子(15米長)
●藥品/小刀/手電筒/哨子
●食物、飲水及鹽巴/打火機
●挖掘工具/麻袋/雨具
●照相機/放大鏡(15倍附燈泡)
●工具書/筆記本/筆
尋寶趣譚
如是一票人結伴去尋寶,通常會以為盡量走在越前面越好,因為有好東西的話,可以搶先看到搶先撿起來!但從實際的經驗來看,似乎又並不盡然。
一次,有一隊人馬殺到成廣澳山尋寶,在要涉水過溪時,由於當時已有好長一段時間沒下雨,溪裡的石頭長滿青苔,走在前面的人過溪時,腳往石頭一蹬,石頭打滑翻轉過來,跟在後面過溪的人眼尖,看到石頭底下水裡有藍藍的顏色晃呀晃的。撿起來一看,果然不錯,是顆藍寶!
所以,捷足不一定先登,上帝的祝福也是很重要。
裝備
溯溪尋寶雖然只有一天的行程,但必要的裝備一定要準備充分,因為山裡的突發狀況很多,難以預料,並且,在山裡所面對的危險通常是直接而面對面的,因此,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和認知,才可以將危險性降至最低。
1.方便溯溪的服飾
溯溪尋寶的服裝以輕便靈活為主,顏色不宜太鮮豔,最好是淺色,以免驚擾到山裡的野生動物。
注意防曬、防雨、防風、防寒等措施,並且最好多準備一套衣服放在車內以備替換。
帽子是不可或缺的防護品,除了隔離毒蛇、蜘蛛或蚊蟲的直接攻擊外,遮陽、防寒更是不可少。
鞋子以黃色長筒雨鞋較方便,在涉淺灘時較不易濺溼;而不小心弄溼後也比較好整理,並且可以保護小腿。
在叢山峻嶺中溯溪尋寶,刺激程度不下於探險,有時要攀岩、闢徑或挖掘時,戴雙手套可保護手掌。手套質料以棉質為佳,由於容易破損,最好隨身多帶幾雙以便替換。
如果能在脖子上圍一條毛巾,隨時可以拭汗、洗臉或清潔,尋寶過程便能時時保持身心舒坦,忘卻勞累與辛苦。
2.背包或籐編背簍/繩子/手杖
◎背包可依個人喜好選用。另外,有一種原住民傳統打獵用的「籐編背簍」,用來背負有稜有角的玉石礦體非常合適,因為籐簍的外形被編織固定,不會隨著內部的背負物而改變形狀,因此在負載行走的時候,礦體的稜角不會摩擦弄傷背脊。
並且籐簍的縫隙會透氣,背起來不會汗流夾背,重心又穩,再跳躍或疾走時較不會左右甩動,所以許多上山採集或打獵的人,都喜歡背這種籐編背簍。
◎遇到有落差的地形,可利用繩索攀上、爬下,特別是在背負重物的時候,利用繩索先讓背負物上下,然後再行動比較安全。繩長以15公尺左右較適用。
◎手杖是在山裡穿梭不可或缺的 「第三隻腳」,特別是涉水過溪,或是在岩石間跳躍或樹叢中穿梭時,可以作為行走時的倚靠或支撐,避免摔跌;萬一碰上毒蛇猛獸的進犯,還可用來反擊和防衛。手杖可就地取材找根合適的樹枝,或自行攜帶。
3.藥品/小刀/手電筒/哨子
◎最好以一個隨身的急救包裝放藥品,急用時便於拿取。藥品包括急救藥品與個人用藥,急救藥品中,蛇藥的配方可徵詢中藥店或請教私人秘方,或者是到登山用品社購買「毒蛇急救器」,最好能兼治蛇毒與蜂毒。如果沒有治療蜂毒的解藥,也可以用氨水替代。防蚊液、綠油精、OK繃是必備的藥品。小刀是毒蛇咬到時急救用。此外,若能準備兩雙絲襪,用來包紮傷口非常理想,不但彈性和透氣度比一般繃帶佳,活動時的靈敏度也比較不會受到影響。
長筒絲襪的妙用
長筒絲襪對於經常在深山幽谷穿梭的人,有一些妙用之處:
1.長筒絲襪彈性佳又透氣,受傷時用於傷口的止血、包紮和固定,比一般繃帶效果更好,並且不會妨礙行動時的靈敏度。
2.在必需趕路飛奔或疾走的時候,很難仔細注意周圍樹叢的狀況,此時將長筒絲襪套於頭上,在視線幾乎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可避免碰觸林叢問惱人的蜘蛛網、毛蟲,以及減輕誤觸咬人狗時的直接傷害,放心趕路。
◎上山通常不會忘記攜帶一把手電筒,但常會忘記事先檢查看看有沒有故障。手電筒以燈光足、重量輕、省電又耐久為佳,是上山絕對不能缺少的配備,照明和求救都用得上,所以攜帶時最好能多準備一枚備用燈泡,或是多帶一支小型的手電筒。
◎哨子可作為同伴間聯絡的工具,危急時還可用以發出求救訊號。
國際通用求救訊號「SOS_」原是一種無線電訊號,由,三短(S)、三長(O)、三短(S)』構成一簡單文字。因此,在遇到危急狀況時,任何可用以發出此訊號的物品,無論是聲音或燈光,都應儘量運用。喳口哨子\石頭、空鐵罐、手電筒等,都是很好的媒介。聲音頻率愈高愈好,燈光則是晚上使用。
聲音訊號以石頭為例,先連續敲擊三次,接著每間隔1秒敲一次,敲完第三次後,間隔1秒,再連續敲三次,依此循環。訊號如下:
│S│ │ O ││S│ ……SOS……SOS……
「‧‧‧─‧─‧─‧─‧‧‧」
(叩叩叩滴答叩滴答叩滴答叩滴答叩叩叩)
燈光訊號以手電筒為例,先連續閃三次,接著每間隔1秒閃一次,閃完第三次後
,間隔1秒,再連續閃三次,依此循環。訊號如下:
│S││ O ││S│ ……SOS……SOS……
「***-*-*-*-***』
(閃閃閃一亮一亮一亮一閃閃閃)
4.食物、飲水和鹽巴/打火機
◎食物、飲水要攜帶充足,以免飢腸轆轆時,抹煞了尋寶的興緻。
若要飲山泉,應特別注意衛生問題,可攜帶空的鋁箔包飲料盒充當茶杯,平時壓扁放於口袋中,不佔空間,喝水時隨時可以拿出來用,非常方便。
◎帶一小包鹽,必要時可以派上用場,如簡易烹煮食物時的調味:或是誤觸咬人狗時塗抹患部,可以有效減輕疼痛。
◎萬一要留滯在山中過夜,需要一把打火機生火取暖,所以不要忘了攜帶打火機,至少準備兩個,包裝時以塑膠袋分開包好,以免潮濕。
5.簡易的挖掘工具/麻袋/雨具
◎準備一把小鐵鎚或小十字鎬,以及長鋼鏨,在必要挖掘岩壁土石、或是敲開礦體表皮進行研判時,可派上用場。
◎麻袋主要是用來裝放撿到的玉石,最好能多準備幾個,佔據的空間不多,用途卻很廣,特別是在背負數量很多的玉石時,多出來的麻袋,可以充當背墊,避免玉石稜角刮傷背部:或是用以填塞背包內容物之間的空隙,使背包背起來穩固牢靠,不致於晃動而影響到行動。
◎雨具可以一種多用途的半透明塑膠布來代替雨衣,這種塑膠布規格為3X6台尺見方,在海岸山脈沿線的雜貨店都可買到,每張10元,下雨時攤開披在身上,不會有雨衣潮溼、悶熱的缺點,重量又輕(約100公克),攜帶起來很方便,可準備兩張以防不時之需。
6.照相機/放大鏡
◎如果不礙裝備,帶一台傻瓜相機,對於拿不動的巨大礦體、新發現的礦脈,或是在玉石特徵難以研判的時候,都可以先拍照存檔,等下山後再計議後續行動。
再者,溪谷裡的景色優美,常讓人流連忘返,「捕捉一下」再繼續往前走,才不會有遺憾。
◎放大鏡以15倍附燈泡者為佳。在鑑別玉石時需要放大鏡的輔助,才能對玉石的質地、色彩、紋理表現等特色,有正確而深入的瞭解和判斷。
7.工具書/筆記本/筆
工具書及筆記本可提供有關玉石或礦脈的相關資訊。
注意事項
從事溯溪尋寶要特別留意安全事宜,膽大心細,才能在林中穿梭自如。
1.行前報備
在出門前一定要讓家人或朋友知曉自己預備前往的山區、河流以及行經的路徑,並商定好聯絡和回程的時間。
2.溯溪的安全問題
*岩石鬆散
海岸山脈的溪流短促湍急、落差大,在溯溪行走時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有些岩石鬆散,可能一蹬就有滾落的危險,要特別注意。對於看起來不太穩固牢靠的踏腳石,最好先嘗試性地踏踏看再走。
*岩石打滑
在岩石溪澗間跳躍,要避開潮溼的石塊。而下雨時石頭容易打滑,沒有把握儘量不要跳躍而行。
潮溼的岩石容易打滑,行走時要小心,儘量不要跳躍而行。
越過溪流要尋找水流緩、踏腳石穩當的地方。
發現深山地區暗雲低迷,是即將下大雨的前兆。
*橫過湍急的溪流
大雨或颱風過後,溪流水量豐沛湍急,在橫過溪面時,若看不清河床,應先以手杖探測水深,感覺腳踏得不是很穩時,千萬不要勉強涉過,等找到溪面較寬闊、水流稍緩、有踏腳石的地方再通過。
*山洪暴發
在海岸山脈較不必耽心山洪暴發時走避不及,因為海岸山脈溪流短促,深山一下雨,中、下游很快就可以知道,因此,在中、下游若感覺到雨勢蠻大的,最好準備回返,不要再繼續往深山裡去。
3.蜂螫
在溯溪的行程中,若聽到有野蜂在附近飛的聲音,代表周圍可能有蜂巢,此時要留意周圍前後左右的樹上,發現到蜂巢要趕緊迴避。在山上最怕遇到虎頭蜂,攻擊時非常兇猛,嚴重時還會致人於死。泰源南溪就發生過一位老太大,在小溪撿拾燒酒螺時被虎頭蜂攻擊喪生的事情。
虎頭蜂通常會有一、兩隻警戒蜂在蜂巢附近盤旋偵測,因此在行進時,如果發現有蜂緊跟不去,代表已置身蜂巢附近,應趕緊避開,否則,虎頭蜂馬上就會展開攻擊。
萬一不幸被螫,如果只是一、兩隻,應先蹲下。慢慢再退開,不要用跑的。但如果感覺上妤像有很多隻在攻擊,則一定要快跑離開,會游泳的話,趕快跳到較深的水潭藏身,或鑽入樹叢、草叢裡,千萬不要停留在原地作無謂的揮趕。
等避開危險後儘快進行治療。治療蜂螫除了使用蜂毒解藥外,也可以塗抹氨水;氨水在西藥房或化工原料行都可以買得到,使用時要避免碰觸到眼睛,因為氨水具有強烈的刺激性。萬一沒有氨水可用,除了「尿」可以替代之外,隨手抓一把樹葉、草葉,揉出葉汁,然後將葉與葉汁整個數在傷口上,再以繃帶(或絲襪)束縛固定,也可以有效滅緩灼熱和疼痛。
在簡單的治療處理後,如果感覺攻擊的虎頭蜂有三、四隻以上,則要趕快下山就醫,不要再貪戀尋寶。
4.蛇咬
石洞、草叢和樹梢,是蛇類最易藏身的地方,因此,在視線不清楚的情況下要進行探索時,最好先以手杖撥撥探探,以免有蛇藏在裡面。
被毒蛇咬到時,應採取的治療步驟為:
1.辨識蛇類─
先看清楚到底是被什蛇所咬,再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急救。
2.吸取毒液─
此時應由自己或別人協助將毒液先吸掉,愈快愈好,並在邊吸邊擠的過程中,一面取出小刀在兩個毒牙傷口各劃小十字切開,讓血液流出以利毒液的吸取。
3.防止血液回流─
傷口若在四肢,則在傷口與心臟之間(近傷口處),用布條(或絲襪)適當綁緊,以減緩毒液流向心臟;但要注意在皮膚變成紫色之前適時鬆綁(約每10-20分鐘鬆綁2、3分鐘),讓血液可以供應,以免組織壞死,而毒液又不那麼快回流。
4.敷藥─
帶有蛇藥則以蛇藥敷上,如果沒有蛇藥,則隨手抓一把周圍的草葉,不必特定那一種,揉出汁液(愈多愈好)後,整個數在傷口上,包紮固定(絲襪彈性較好),然後立刻下山。
吸取毒液的方法,是先含一點水或酒在口中,約l/4口的量;或是將唾液收集在嘴尖,然後再吸取毒液,這樣可使毒液在嘴尖得以稀釋、中和。吸取的時候要儘量將毒液只吸至嘴尖,然後馬上吐掉,避免不小心吞到喉嚨裡。如果口腔有傷口、蛀牙或牙齦發炎,則不宜採用口吸的方武,可使用毒蛇急救器。
溪旁的樹叢或岩壁最易藏匿青竹絲,萬一不幸被咬,且又沒有任何備用藥的情況下,由於青竹絲通常不會很快逃走,此時可先將青竹絲打死,剖開肚腹取出內臟,然後在「擠出毒血、綁好布條」的急救步驟後,將青竹絲的內臟敷在傷口上,很快即可消炎、消腫,緩和疼痛,並且不會有生命之虞。
無毒蛇的齒痕
被無毒蛇咬到時,只有兩排齒痕,沒有咬囓的傷口。
毒蛇的齒痕
被毒蛇咬到時,除了有兩排齒痕外,還會有兩個毒牙留下的傷口。
毒蛇急救器──箇身可當吸盤,細瓶內為外用蛇毒中和劑,鋁箔紙裡包的是小刀。
5.就醫─
在下山的沿途,若是以草葉敷傷口。則記得隨時更換乾掉的草葉,以冶卻灼熱與紅腫的感覺,下山後儘速就醫。
5..咬人狗
咬人狗的樹葉背面有細毛,皮膚碰,細毛倒插入皮膚的毛細孔小,會引起刺痛、紅腫等症狀,稍微一碰就疼痛難當。特別是第一天,刺痛的感覺直接而強烈,然後要三、四天的時間,症狀才會慢慢消失。雖然咬人狗不致於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是刺痛的感覺也並不好受,最好還是敬而遠之。
在野外進行治療的方法,是折斷山芋頭的莖部,待汁液流出後,以汁液直接塗抹傷處。若傷在臉部,塗抹時要留意不要讓汁液碰觸到眼睛。如果找不到山芋頭,則直接將傷處打溼,敷上一些鹽,亦可以減輕疼痛慼。
6.落石
在海岸山脈,溯溪至中、上游後,溪谷變得比較狹窄,特別是小溪流的中、上游,坡度陡、落差大,對於落石要特別留意。
☆岩壁上的樹籐儘量不要撥動,以免引起落石。
☆若有不明原因的大小落石,即使是一、兩個,也應儘迷離開,因為有可能是山崩或岩壁鬆動崩盤的前奏,須提高警覺。
☆在稍有落差的斜坡要挖動石頭時,須考慮周圍岩層的負載能力,以免一挖掘,上下周圍的岩盤鬆動,塌下來傷到自己和別人。
☆在行經坡度較大或是瀑布的上方時,儘可能不要推移會鬆動的石頭,或是向下丟擲石塊,萬一下方有人,將造成很大的傷害。
7.回程
*原溪回返
溯溪而上要儘可能順著原溪回返,除非很有把握,或有熟悉該地理環境的當地人帶路,否則不要嘗試不明的小山路或捷徑。
*估量負重
回程若有背負玉石,要稍微估量一下負載增加所需的時間,並在行經較陡峭或是崎嶇的地形時,留意負載增加對踏腳石承載力的影響,免得回程時間耽誤,或不小心受傷。
*善用手杖
回程時若所背負的重量,已經妨礙到行動時的靈敏性,一定要多利用所攜帶的手杖,增加支撐點和平衡度,以免重心不穩而受傷。
8.夜宿地點
在溯溪開始,便要對時間的運用妥善規劃,途中並隨時掌握時間的消耗,以折返點預計回返的時刻,並估算所需的速度。萬一無法在天黑之前趕下山,便要開始尋找合適的夜宿地點。
夜宿地點通常會找尋溪旁或空曠的地方,但要注意以下事情:
☆在溪旁雖然方便,但要留意下雨時溪水可能暴漲。
☆空曠的地方雖然可以有活動的空間,但冬天沒有遮避物則會太冷。
☆峭壁下有落石的危險,不適宜作為夜宿地點。
☆生火取暖要注意防範『火燒山』,最好是尋找空曠的地方,避免風大時火星亂飛,引燃周圍的草叢、樹木。若在大石頭旁生火,要留意大石頭吸收熱量後,乾燥龜裂,可能有崩落的危險。
萬一天候不佳,則要尋找一處安全的石洞、大石下,或是石壁的背風面,以雨布稍為遮擋風雨,準備度過漫漫長夜。此時,可以試著想像原住民常以一棵姑婆芋的大葉子,就瑟縮在大石頭底下躲一夜。而自己起碼還有張雨布......,想想便能稍覺安慰。
溯溪尋寶要領
1.辨認溪礦的要領
*色彩
要特別注意白色、黑色、彩色或色彩深的石頭,以及感覺起來「怪怪」的石頭。由於有些溪礦還包覆著一層外皮,因此對於有疑惑的石頭,不妨撿起來,用鐵鎚敲下-角看看。
*溼度與光澤
溼度與光澤也是一個辨認的要訣。玉石因質地細膩緻密,溼氣比較不會被吸收而留在表面,因此看起來潮溼、有光澤;而一般石頭質地粗糙,溼氣吸收後,表面顯得較為乾燥、缺乏光澤。因此對於溪旁的草叢、岩石與岩石間的夾縫、水潭底、瀑布下、彎道地形,或是水流量大時可能沖積到的範圍,都最好注意一下石頭的潮溼度以及光澤。
2.以主溪為主。並探勘一下小支流
溯溪尋寶要沿著主溪流而上,然後沿著主溪流返回。如果碰到有小支流匯集的地方,可先沿小支流走個幾十公尺看看,也許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資訊─如玉石礦體、礫石底下的礦體碎片,或是青蓉脈土塊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探礦時的參考資料。
如果礦體的質地不錯,再繼續溯源上去看看,是不是有礦脈的露頭;倘若當天無法進行,但認為實在有探勘必要時,應確實記好相關的地點、位置,以免下次找不到,因為山裡面常常是連下幾次雨後,整個面貌就完全改換了。如果礦體的質地差強人意,那麼等以後有機會再行探勘,此時應返回主溪,依原定計劃而行。
3.分叉溪流的選擇
溯溪而上若遇到有分叉的溪流,溪流大小相當時,應選擇溪裡石頭色彩較多、石種較多或麥飯石較多的溪流先探勘。
4.辨別溪裡藍寶的可能來源
在溪裡撿到藍寶,可以考慮進一步尋找礦脈露頭,運氣妤的話,也許真的發現了一條藍寶礦脈;但如,從溪流的上游曾經開採過藍寶礦脤,那麼所撿到的藍寶,就極有可能是來自上游的採礦場。這些溪流包括八里灣溪、水母丁北溪、忠勇溪、重安溪、白守蓮溪、東河溪、的成溪、七里溪、都蘭溪、阿眉溪、九岸溪等。
溯溪尋寶時,倘若在下游就已經有了不錯的收穫,這時為了溯溪時的行動方便,最好先找地方將玉石妥善藏好,不要一路背在身上,徒增負擔。但也要確實記好埋藏的地點和位置,以免回程時因趕路,一時忘了或者是找不到。
5.大體積玉石的處埋
玉石要量力而為,切莫勉強失足跌倒,萬一受傷,得不償失。倘若玉石體積太大、已超出負的極限,則應暫時尋找可點藏妥,下山後再找人幫忙搬運。
尋寶雖然比較辛苦,但在溯源的程中卻有許多樂趣,是海邊無法體會的,如探險的刺激,或是發現礦脈。都是相當振奮人心的事情!
在溯溪的過程中,想要再進一步追蹤礦脈露頭,則可以採取分段接力的方式、逐段溯溪來完成;或著乾脆準備探礦所需的裝備,在山上多住個幾天,徹底探勘出一個結果來。
黃碧玉溪礦。
尋寶趣譚
溯溪尋寶通常有兩種目的,一是純粹撿寶石:另一則是尋找礦脈。一次,有一票人前往水母丁溪尋找礦脈,大夥兒一散開,就爭先恐後往深山裡衝,因為總覺得礦脈應該都是在很深山裡面。這時有一年紀稍大的老頭子跟不上,只好兀自落單在後面,走阿走地,正感「時不我與」之際,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別人都不可能彎進來的小溪,突然眼前一亮,發現溪裡有一塊黑年糕,撿起來後繼續往上游尋找,又發現一些小碎塊,研判這條溪一定有礦脈存在。
後來老頭子又自行前往探勘了三次,第三次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讓他在一條瀑布上方發現了年糕玉礦脈。所以,礦脈探尋沒有一定的道理,不見得要一窩蜂往深山裡去,最重要的是要觀察仔細!
來源:臺灣大學地質科學 |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