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聞量‧比量‧現量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5-20 00:37:1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聞量‧比量‧現量

  上來說,中道是諸法的如實相,是無作無為本來空寂的,離文字相,離心緣 相的。這離一切能所相待,唯證方知的中道實相,如何可以文字去論證,以觀慧 去觀察呢?因明的方法論,不能探究深理,中觀的方法論,又焉能觀得到真理? 依語言文字及觀慧去觀察離言的實相,這是極重要的問題。現在,就以現量、比 量、至教量──也名聲量或聞量的三量去說明。

  修學佛法以及中觀,初步應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下手。所聽聞的。雖不是 諸法的實相,但這名言章句,是佛、菩薩體證實相,為應眾生可能了解的機宜而 建立的;我們依此方便,可以漸次昇進,以到達與佛同樣的證悟。佛所說的正法 ,稱為「法界等流」,這並非與中道實相──法界無關,而是中道的影像教,如 指月的手指不是月,卻確有標指明月的作用。了解法界等流的教法,須具有純正 的信心,以信心去接受古聖先賢的指示。要知道:不單是對於尋求正理,需要聽 聞(此聽聞,實不僅是用耳聞的。如說:「般若從三處聞:從佛聞,弟子聞,及 經典聞」。所以這是包含聽受師友的教授,以及自己從經典中去參研),就是世俗的學識、技能,也沒有不需要聽聞的。小孩以父母的是非為是非,學生以師長 的指示為正鵠。即成年後自己得來的知識、技能,雖不從父母師長處得來,一部 分為自己經驗的發見,因而修正父母、師長的意見;然而主要的,還是由於社會 共同思想的熏陶得來。所有的知識,十九從聽聞得來;聽聞得來的正確知識,即 是聞量。在佛法,即主要的要從流行於社會中的佛教思想,以及由佛弟子展轉傳 來的教導。我們於佛法以及中觀的認識,就必須從聽聞正法入手。這在三種般若 中,稱為文字般若。如信心不具,不能根源於教典的多聞熏習,即不能於甚深的 佛法有所了解。離此至教量而專談現量、比量,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間的正 確知識,雖無不合於現量及比量,然我們所有的一切知識,決非一一經過現量與 比量的證明。如對於古代傳來以及現代的社會思想,概不輕信而一一要經過自己 的現比證成而後信仰,這是怎樣違反世間的現實?所以聞量的文字般若,可能有 缺點,但永遠是修學佛法的始基。

  由聽聞正法,進而如理思惟,法隨法行。即從聞而思,以便從思而到達修證;即以思慧為主而兼攝聞慧、修慧──實際觀察的階段,名為比量。中道的正見 ,即由比量而來。三種般若中,此即觀照般若。觀慧的尋思、抉擇、審察階段, 如為世俗事相的觀察,不淨觀、慈悲觀等,即因明式的論理方式,也是可用的; 但在探究究極真理的抉擇、觀照,那非使用中觀的方法不可。中觀法,不是從形 式的差別去考察,而是從內容的彼此關涉中去考察;是從緣起法──內在相依相 待中,更深入到事事物物的本性去觀察的。由緣起法以觀察無自性的因果事相, 即從緣起到緣生,這是隨順世俗的中觀法。依緣起法以觀察法法無自性的本性, 洗淨眾生的一切錯謬成見,即從緣起到寂滅,這是隨順勝義的中觀法。隨順世俗 的中觀法,是基於緣起的相依相待,相凌相奪以觀察一切,也不會與因明的方法 全同。特別是:依緣起相依相待,相凌相奪的觀法,隨順勝義的中道而傾向於勝 義──「一切法趣空」的觀慧。觀慧雖也觀察不到離言的中道勝義,而依此緣起 觀,卻能深入本性空寂,成為深入中道的不二法門。中道離一切相,但即為成立 緣起的特性,中道即緣起的中道;緣起的因果生滅,當下顯示這空寂的真理。譬如江水在峽谷中,反流而激起狂浪,然同時他即反歸於平靜,而且直趨於大海。 在這怒浪狂躍時,雖未能想見海水的一味,但能順此水勢而流,即必有會歸大海 的可能。從緣起法以觀察中道,也即是如此。文字(即總攝一切名相分別)性空 即解脫相,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的。所以說:「言不是義,而因言顯第一義 」。有些人以為真理離言,甚麼也不是,任何觀察也觀不到中道。於是無聞無慧 ,要離一切的論法、觀法而直入中道。那裏知道這是不能到達中道自證的,這只 能陷於無想的定境而已!惟有中觀的觀法,是隨順緣起性空的中道觀,是緣起而 性空的方法論,也是隨順勝義的方法論。蓮華戒在『中觀光明論』裏也說:「何 等名為了義?謂有正量,依於勝義增上而說」。「言勝義無生等,其義通許一切 聞思修所成慧,皆名勝義,無倒心故」。『中觀莊嚴論釋難』說:「何謂無自性 性?謂於真實。言真實者,謂隨事勢轉比量所證真實義性」。中觀的教法,即我 們的聞思修慧,雖不是離言的,而能順流趣入離言的中道。

  依此深入中道正觀,精勤修習,將根本顛倒的自性徹底掀翻,直證真實,此即無漏現量的自證,也即是中道的現觀。三種般若中,此為實相般若。此實相般 若,才是真般若;前二般若,是達到此實相般若的方便,所以因得果名,也名之 為般若,為中觀。要到此田地,須依中觀的方法論。所以我們應以信順中觀教為 本,進而運用中觀的方法以觀察真理,以趨入中觀的現證。聞量、比量、現量三 者,在正觀真理的過程上,是有著連貫性的,必然的關係性的。忽略此點,縱以 為理事圓融,而實際上必然落於兩邊!(印順導師/中觀今論)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3 08:5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