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八里灣藍寶
八里灣山系正是開採的藍寶礦脈(榮礦處礦場),位於八里灣山「三角點」的西方、海拔高約800公尺左右的稜線上,且貫穿稜線。
八里灣礦脈開採的台灣藍寶,大部分較「粉質」,硬度略遜,且有「硬軟質」的現象,顏色在初自礦脈出土的時候,因銅離子含量高,藍色看起來非常鮮豔漂亮,但經過一段時間後,容易轉為「鹹菜」般的黯綠色,此即玉髓含量不夠、較粉質的緣故。
然而真正一級品的「天空藍」亦產於八里灣礦脈。「天空藍」指的是一種天藍色的藍寶,玻璃質高,質地細膩均勻,拋光後色澤清新亮麗,與「海水藍」的深邃神秘感覺不同,因產量稀少,益顯珍貴。
八里灣山系藍寶礦脈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銅花玉髓的共生。台語諺云:「藍寶不離銅」,指的是藍寶礦脈常常與銅礦關連,即藍寶的形成,與礦脈圍岩中銅的地化含量有關,從礦務局的調查報告得知,銅的地化含量在140ppm(每百萬公克中含有140公克)以上,玉髓較有機會呈現充足的藍色調。而八里灣藍寶礦脈(南北走向)圍岩中銅的地化含量為8800ppm,其南邊露頭下方150公尺的岩壁上,即有一條銅花玉髓礦脈,呈東西走向並趴山而行,礦脈最寬處超過20公分,蘊藏的銅花玉髓,在礦體最外層常伴生著一層薄片狀的藍寶。
在八里灣山系中段的石門溪及其出海口,常可撿到黑皮的台灣藍寶,以及玻璃質很高的跳花藍寶,應世紀八里灣山之後,此山系藍寶蘊藏最豐富的地方。
八里灣藍寶的顏色偏向天空藍
八里灣山系礦脈發現史記
1.民國56年,八里灣部落一個原住民在八里灣上游、標高800公尺的地方,發現藍寶礦脈。
2.民國57年,馬古達部落的原住民在彩虹山東南波、標高250公尺的乾涸小溪溝裡,發現紫玉礦脈。
3.民國62年,在石梯港溪中游南側的小溪、標高250公尺的地方,發現紫玉礦脈。
4.民國65年,靜浦村落有人在石門溪中上游、標高300公尺的溪底,發現黑皮的藍寶礦脈。
5.民國69年,在彩虹山西南坡、標高250公尺的乾涸小溪溝裡,發現雪花玉礦脈。
6.民國72年,豐濱村民陳重義先生在八里灣山南面山腰、海拔600公尺左右的溪溝旁,發現藍寶礦脈。
7.民國84年,在大奇山西坡、標高550公尺的小溪溝裡,發現藍寶礦脈。
來源:臺灣大學地質科學 |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