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4-11-2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160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384
- 相冊
- 1
- 日誌
- 17
狀態︰
離線
|
在邵族的生活中,歌舞占有極重要的角色與地位;凡是祭祀、凱旋、收穫、造舟、婚宴、築屋落成,歡迎賓客,皆聚集族眾飲酒、唱歌、和跳舞。
族人平常從事山田耕作、或在潭中漁撈、亦或追逐獵獸於山林中,亦從工作中唱歌取樂。
更有在男女說愛互敘情意時,以歌唱來表達愛慕之情。尤其在祭儀時,族眾徹夜飲酒歌舞,至五體疲憊,精神恍惚之境始休。
早期的邵族社會,部落事務係以男性為主體,凡是出草、狩獵、戰爭,皆是男子之義務,而此團體性的部落事務,皆少不了酒舞歌唱,由中更發展出多樣化的歌謠,諸如出草歌、戰鬥歌、凱旋歌等。
族人在農耕、狩獵、漁撈、採集諸生產方式中,邵族為了和大自然取得調應,以及求得祖靈的庇護,讓族人有平安健康且衣食無缺的生活,故從中亦發展出獨特的歌舞特色。
而邵族堅信祖靈信仰,其以虔敬的心,藉由祭儀的舉行來向祖靈祈告,更由此發展讚詠祖先功德的歌謠,諸如祈告歌、讚詠歌、酬謝歌等,這些歌舞的內涵主要在豐年祭的祭儀中被呈現出來,而成了邵族文化的核心所在。
邵族的歌謠充滿著生命與感情,不管是對浩瀚蒼穹的日月星辰,或是身處的山川湖泊、土地,甚至是飛禽走獸,亦或草木蟲魚,邵族先人皆以敬畏的心,而與大自然合為一體,自視是宇宙萬物的一員,從邵族豐富的歌謠裡可以呈現族人與自然的深刻關係。
邵族舞蹈的形式,大致以手牽手,排成圓形或成行列,由任paruparu的鑿齒師領唱,而眾人隨聲附和,一句接一句,配合拍子,前後左右移腳步為基本舞步,且歌舞多以團體舞為特色,舞蹈更是團體之結合所不可或缺的活動,充分顯現邵族人唇齒與共的精神所在。
matlhaqan舂石音
邵族的「舂石音」夙負盛名,係由古昔邵族婦女在「搗粟」所發展出來的歌舞。早期在室內地面挖一個洞,鋪上磐石於洞內,將粟置於石上杆之,由五、六名婦女繞石周圍而立,手持長約二公尺許之杵,搗粟時咚咚作聲,或輕或重,緩急合一,並以腳掬聚散粟而搗之。
其旁更有數名婦女,蹲踞地上,持竹筒舂粟,並發出低沈的聲音。婦女在搗粟時,配合了杵音及舂粟的動作,而發展出杵歌,此係杵音、歌聲、搗粟者之動作極其協調而合乎律動而成。
尤其在夜靜月圓時,杵音和歌聲響徹山谷林叢之間,微妙且淒婉。故在邵族的豐年祭,亦即傳統過年的前晚,族人皆齊聚在頭人家「舂石音」,以迎接新年的到來。
邵族的歌舞原是精神生活的呈現,更與祖靈信仰、祭祀、生命禮俗、物質生產、部落事務息息相關。
然自日月潭的觀光旅遊興起後,族人為了經濟目的,迎合遊客之所好,邵族的歌舞成了觀光的節目之一。
直到今日,邵族的歌舞不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資產,更是邵族急於軫視與發揚的「文化復育」重點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