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原住民直至1624年荷蘭人統治台灣以後,才進入文字紀錄時代,在此之前的史前住民因為缺乏文字紀錄,後代無從瞭解其生活文化,唯有透過史前文化遺址才能瞭解一二,因此台灣的史前文化遺址,是台灣的重要文化寶藏。
從1896年第一個台灣的史前遺址(台北市芝山岩遺址)被發現以來,至今台灣全島被發現的文化遺址已有一千多處。依據這些文化遺址可將台灣的史前文化分成舊石器、新石器、金屬器等三個時代。
舊石器時代約距今三萬年到五千年前,其中遺址年代最久遠者為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長濱文化遺址」(本遺址現多數遭宗教人士佔用)。目前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年代最久者,為1971年在台南縣左鎮菜寮溪河床所發現之「左鎮人」頭骨(有興趣者可至台南縣菜寮化石館參觀)。
在2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台灣的人類除了繼續使用石器外,開始定居、製陶、紡織、畜牧與農耕(栽培稻米、蔬菜)。台北市的「圓山文化遺址」、「芝山岩文化遺址」;台中縣清水鎮的「牛罵頭文化遺址」;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台地上的「大瑪璘文化遺址」;台東縣卑南鄉南王村的「卑南文化遺址」等均為新石器時代之重要代表遺址。
400-2000年前的金屬器時代,人們經由貿易活動,取得鐵器、銅飾、金飾與玻璃裝飾品,而進入金屬器時代。例如台北縣八里鄉的「十三行文化遺址」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文化;台南縣永康鄉的「蔦松文化遺址」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祖先文化;花蓮縣豐濱鄉的「靜浦文化遺址」則是阿美族的祖先文化。
現今台灣的「原住民」(平埔族或高山族)尚無直接證據證明與上述舊石器時代有關。依據目前比較可靠的人類學證據判斷,台灣的「原住民」約從六、七千年前開始居住於台灣。他們先後從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移入台灣,或可能由中國大陸南方、中南半島移至南洋群島,再遷移到台灣。
目前台灣學者從台灣原住民的多樣性來看,多數主張南島民族原以台灣為基地,然後擴散至南洋群島。若此,台灣將是南島民族的原鄉。同時,正因為台灣原住民的多樣性,國人(無論是原住民或漢人)應該付出努力來維護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因為它們是任何一個其它國家都無法取代的「世界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