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悟真篇
北宋道士張伯端撰,又名《通玄秘要悟真篇》、《金液還丹悟真篇》,書成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傳世注本甚多,以《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所收、《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道藏精華錄》第七集所收《悟真篇正義》最為精詳,是書以詩詞歌頌文體闡發內丹修煉理論及方法,認為修煉內丹乃修仙之主要途徑。
據張氏自序,其書分正編與附錄兩部。正編有詩詞九十三首,言「養命固形之術」,即內丹修煉之「命功」。其法以人體為鼎器,以身中精炁神三寶為大藥。煉精化炁,煉炁化神而結成金丹。附錄收入歌頌詩曲雜言三十二首,借用佛教撣宗「明心見性」之說,闡述「達本明性之道」,即內丹修煉之「性功」。認為通過心性修養,可以達到虛寂無為,返本還原,與道體合一之境界。故是書所述丹法以性命雙修,先修命後修性為特徵。該書認為修煉內丹是成仙的唯一途徑,因人人自身本有長生藥,用不著向外去尋求「眾草」。書中以人身的精氣神為三寶,認為須經如下三步才能煉成金丹:第一步煉精化氣,第二步煉氣化神,第三步煉神返虛。
北宋以後南宗之內丹理論及修煉方法受此書影響甚大,歷代道士皆推崇此書為內丹經典著作。該書總結了北宋以前道教內丹修煉的理論和方法,對後世道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多有為《悟真篇》進行註疏的人,如宋代翁葆光注的《悟真篇注釋》三卷,翁葆光注、元代戴起宗疏的《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八卷,宋代薛道光、陸墅與元代陳致虛的《悟真篇三注》五卷,宋夏元鼎的《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等。
《悟真篇》的出現,改變了我國自宋以來的丹道文化思潮。《悟真篇》率先用悟真的概念,提出了煉金丹的修真含義。這些思想已經成為道家文化與道教修真之指歸,成就了《悟真篇》在我國金丹文化史上的霸主地位。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