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1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人生總會遇逆境,自我修復力,可能是你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17 09:04: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文:小小蘇
夏天了,紐約最近每天都近九點才天黑,我和蘇寶的戶外運動時間也比過去更長了,除了上圖書館,還花很多時間去游泳池和公園。我們附近的公園有幾條長長的的trails。不知道這個詞怎麼翻譯準確,就是林間小路吧。常常碰到有人跑步,遛狗,還有全家人一起在trail上騎自行車的。
有一天我推著蘇寶出來散步,遇到一對美國夫婦帶著三個小孩在騎車,兩個哥哥七八歲,後面跟了個可能只有三四歲的小妹妹。可能因為剛學騎車不久,小姑娘忽然加速,然後就從車上摔下來了。因為他們騎的是泥路,這一跤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狗啃泥。蘇媽心一沉,心想娃摔疼了吧,這一家人今天大概是騎不成車了。
小姑娘坐在地上癟著嘴,她爸下車走過來,沒有馬上扶她,而是蹲下來檢查了她的膝蓋,發現只是擦破一點皮,就對女兒說,it’s no big deal, you can get up sweetheart, you can do it.(沒事,你能行的,自己爬起來吧),媽媽也在旁邊鼓勵她。小姑娘有點不樂意的自己爬起來,指著膝蓋說摔疼了,她爹蹲下來說,你看,這條路坑坑窪窪的,剛才你騎太快,摔跤是你自己造成的,接下來我們小心一些吧,然後爸爸給了她一個擁抱。
小姑娘還帶著泥印的臉上綻放出一個微笑,爬上她炫酷的粉色hello kitty自行車,歪歪扭扭的騎走了,剩下蘇媽在一邊目瞪口呆,順便腦補了一下如果這事發生在中國,會是什麼場景。
上周,我發佈了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個概念叫做自我修復力(resilience),它的定義是一個人遇到困難、挫折等負面事件時的反彈能力。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直線上升,怎麼説明孩子抗拒玻璃心,又成了熱議的話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不同的孩子面對挫折有不同的反應,一些愈挫愈勇,一些一蹶不振。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自我修復力。
最早接觸自我修復力這個概念,是因為在哥大讀書時,我們學院的教授George Bonanno出了一本書叫做《悲傷的另一面》,他是專門研究自我修復力的心理學家。書中寫到在人遭遇嚴重逆境的時候,自我修復力能起到的神奇的自我保護作用。Bonanno提出,人並不是因為遇到挫折而被打敗,真正打敗我們的是,面對挫折時,我們的想法和反應。
讀這本書已經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最近又想起它,是因為自己當了媽。記得懷孕的時候,蘇爸常常對著我肚子說,小妞,快來和爸比一起在這個big bad world裡升級打怪吧!在這個壞事常常會隨機發生的世界,從小就給孩子一顆強大的心,比一味的保護更長遠和實際。
自我修復力又叫做“挫折商”,是美國學校和家長培養孩子強大內心的重要一課。自我修復力有兩個神奇的特點:一是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自我修復力(只是好多人不知道,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慢慢損耗掉了);二是如果自我修復力不足,可以通過系統的訓練重新獲得。這種系統訓練,可以從孩子上幼稚園之前就開始。培養自我修復力的核心,是孩子的cognitive style(認知風格),也就是看待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是積極還是消極。根據蘇媽觀察總結,以下這六種培養自我修復力的方式,美國學校和家長常常會用到:

允許孩子失敗
當孩子還是我們懷裡的小嬰兒時,我們就是她的全世界,可以無條件的保護孩子、為孩子擋住一切風風雨雨。然而成長是一瞬間的事,眨眼孩子就會離開我們的懷抱,從在我們的監督下自主探索,到離家獨自面對大千世界。一個作家曾經說過:不要因為在象牙塔中,才說出我愛世界這樣的話;是知道外面的黑、醜、髒之後,還要說出這樣的話。
蘇寶會走路後,磕碰多了;和其他孩子接觸更多,摩擦也多了。我更加深刻體會到,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他總有一天會遇到更多挫折和失敗。
現在蘇寶遭遇的”失敗“可能只是走路摔跤,或者打不開一個瓶蓋,或者遇到不願和她玩的小朋友,將來也許還會遇到考試不及格、工作不順利甚至失戀。脆弱的玻璃心,很多時候是家長慣出來的。不如從小就放心讓她去經歷失敗,擁抱失敗,告訴她失敗沒什麼可怕,然後陪她從失敗中成長。
稍大的孩子,美國家長常常帶他們登山、遠足,鼓勵他們參與喜歡的體育運動。運動中的成與敗,可以給孩子提供很好的鍛煉機會。蘇媽考察過的一家幼稚園,選修課裡竟然有攀岩。

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
“不許哭,再哭就不要你了”。你身邊有這樣的家長嗎?認識和接納負面情緒,是擊敗負面情緒的第一步。其實,哪怕幾個月大的嬰兒,都有非常豐富的內心世界,會經歷愉快、驚訝、沮喪、恐懼等情緒。蘇寶現在一歲多,理解能力每天都在增強,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比如下雨了想出去游泳),她也會哭鬧。這時候我會幫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緒,比如”你現在很難過“,讓她明白負面情緒的產生和吃飯睡覺一樣正常,是每天都要面對的。
有時,孩子表現出消極情緒的時候(比如哭鬧、沮喪),大人的情緒會受到影響。為了逃避這種影響,大人有時會選擇強行堵住孩子情緒的出口,比如呵斥孩子“不許哭”。其實這樣是給了孩子一個很壞的心理暗示,就是:我不能難過,如果我難過了,就是世界末日。將來孩子遇到讓自己難過的事情(比如考試考差、輸掉球賽),很可能會強迫自己壓抑負面情緒,直到某天爆發出來,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教孩子解決問題能力
人生中逆境難以避免,而且經常隨機出現,如果一個孩子不僅內心強大,還會解決問題,那麼他打怪的裝備又升級了,被逆境擊敗的可能性就又小了一些。
美國學校和家長很強調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家長過多的干預,反而會阻礙寶寶自己的學習和探索。鼓勵寶寶自主進食、在孩子學習新技能時,提供有節制的幫助,都是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入門課。
比如,蘇寶現在堆積木的時候,如果積木重心不穩,堆到第七八塊她的“塔”就倒了。她會很生氣的把積木都推開,表示放棄。我這時會在她身邊坐下來,告訴她剛才發生了什麼,然後說我們可以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我一邊告訴她,咱們把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上面,就不容易倒了,一邊示範。多試幾次,蘇寶也慢慢重新參與進來,用新的方式去堆積木。她一旦掌握了方法,我會在旁邊靜靜觀察,不再打擾。這樣她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精細運動能力又有了一點進步。

教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一次我在國內出差,高鐵上一個三四歲的熊孩子滿車亂跑,忽然被座位絆倒了,同行的老人可能是他奶奶,她把地上的娃拉起來,然後奇葩的一幕出現了,老人開始拼命的打罵那張座位,告訴孫子是座位不對……
我常常看到有文章寫孩子摔跤大人不應該扶,培養孩子的堅強。其實,摔跤了,扶不扶並不重要的,關健在于怎麼引導孩子分析摔跤的原因,以及看待摔跤這件事。當然,小月齡的寶寶這條不適用。
現在蘇寶一歲多一點,摔跤是家常便飯。只要沒有摔傷,我會一邊鼓勵她自己爬起來,一邊和她講她剛才摔跤了,是因為跑太快,或者絆到了玩具等原因,不過沒關係,下次小心一些。她現在如果摔了,只要不太疼,會自己爬起來,拍拍屁股,嘴裡還自言自語念念有詞”摔跤了“,”慢慢走“,蘇媽則在一邊偷樂(真是親媽啊??)。
除了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承擔一點家務責任。我最近在給蘇寶找幼稚園,一次參觀紐約一所蒙特梭利幼稚園,看到教室裡的矮桌上有幾盆綠植。園長告訴我,這是班上孩子們的負責物件。蒙園是混齡教育,班上最小的孩子才3歲,也參與給植物澆水。可見責任心是很小就可以培養起來的。早有研究表明,從小學會負責任的孩子,長大後學業成績和事業成就,比不負責的孩子高出一大截;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像那些從沒學過負責的孩子一樣,軟弱成一灘泥。

過度表揚也會養出玻璃心
中國家長在反思我們過去的社會,是不是給孩子的鼓勵太少了,才造成孩子不自信;同時,美國社會也在反思他們給孩子的讚揚是不是太多了,反而讓孩子越來越經不起挫折。
美國是個強調正面鼓勵的社會,在美國的公共場合,常常看到孩子完成一點小事,家長就會誇張的表揚TA“你真棒!” 但近年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孩子成天浸泡在毫無內容的表揚裡,不僅對他的自信心沒什麼好處,反而會讓他過度依賴空洞的讚美,一旦沒有了讚美,就容易受到打擊。
要知道,成年人的現實世界裡,可沒有那麼多人會像爹媽一樣,拉了泡屎都會表揚你的。蘇媽的心得是,讚揚孩子要有策略性,如果孩子做了一件值得讚美的事情,別光誇他很棒,要記得用這個公式:強調孩子做的這件事本身——>複述在此過程中孩子哪裡做得好——>總結並讚美。舉個例子:不要說:你太聰明了!而是說:你自己修好了自行車,真是個獨立、會想辦法的孩子。

言傳身教最重要
最後的一點,其實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有些父母會想,為什麼讀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養出了個熊孩子。答案很簡單,因為你用書裡的套路去要求孩子,卻沒用有同樣的方式要求自己。孩子是天生的觀察者。如果爹媽有顆玻璃心,就先別急著教孩子變成鋼鐵俠,先整理好自己,再去教孩子。
聖經新約裡說過:
Do everything without complaining and arguing, so that noon_e can criticize you. Live clean, innocent lives as children of God, shining like bright lights in a world full of crooked and perverse people.
行任何事,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讓自己的行為乾淨而無可指摘,在這個荒謬扭曲的世界裡,像明燈一樣閃耀,做神純粹的兒女(腓立比書 2:14)
在家庭環境裡,抱怨、負能量、壓力會傳染;樂觀、正能量、幽默感也可以傳染。
父母在遇到困難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會潛移默化的塑造孩子面對逆境的態度。如果父母面對困難是抱怨連天,灰心喪氣的,孩子很容易複製這種思維模式;反之如果父母自己遇到問題是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孩子也會通過觀察這種經歷,獲得堅毅和樂觀。美國很多有基督教背景的家庭(占總人口70%以上),還會教孩子通過禱告,來認識自己的小、宇宙及未知的大,從而釋放和化解負能量。
其實今天文章最開頭的美國小姑娘跌跤“事件”,父母的處理方式就很好的囊括了以上幾種技巧,從告訴孩子她摔跤了(接納負面情緒、允許孩子失敗、教孩子對行為的後果負責),到告訴孩子摔跤的原因、以及怎麼防止再摔(引入解決的問題的能力)。歸根結底,父母的內心強大,才是最好的言傳身教。
參考資料來源:
huffingtonpost.com/renee-jain/praising-kids_b_5272483.html
edutopia.org/blog/teaching-the-abcs-of-resilience-renee-jain
positivesportparent.com/2011/03/how-can-i-help-my-child-develop-mental-toughness/

作者介紹:小小蘇媽媽,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現居紐約。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4 11:4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